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安賽龍的一段跪着發羽毛球的視頻火了,視頻中他和隊友用蹲地和跪地等滑稽的姿勢發羽毛球。
安塞龍之所以拍這個視頻和最近國際羽聯推出的新規有關。羽毛球發球以前是禁止“過腰”和“過手”的,最近國際羽聯又出了新的標準,發球的高度不能超過1米15,從明年的全英公開賽開始實行。
這個規定一出來,像安塞龍這樣的高個子的羽毛球運動員就不樂意了。
目前世界排名第一身高1米95的丹麥名將安賽龍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他和身高2米05的隊友科爾丁一起,用蹲地發球和跪地發球等滑稽的姿勢調侃世界羽聯的新規。除了拍視頻表達不滿,安塞龍還拿籃球運動來做對比,“我以前說過,在籃球這項運動中,你不會因為高個子比矮個子運動員扣籃更有優勢而去降低籃框的高度。”
羽毛球的發球高度為什麼反覆在更改呢?
新規則改變了原來“不公平”的局面,讓每個運動員都統一標準發球。所有的運動員的發球高度一樣,發球的差別不會那麼大,威脅性也小。原來的規則是不能過腰過手,就是因為這個過腰的規定,高個子的運動員會佔優勢。這是因為高個子運動員的腰部高,發球高度高,球速相對會快,這樣的發球威脅更大。
羽毛球運動的規則是不提倡發球得分的。羽毛球發球速度本來就快,比賽中運動員是可以通過發球直接得分的。比賽過程中是贏球方一直發球的直到輸分後才交換髮球權,所以限制發球威脅是比賽的重點。此前規則中禁止“過腰”和“過手”就是為了限制和削弱發球的威脅性,發球直接得分會嚴重影響比賽的觀賞性。
新規可以讓裁判更好的判決比賽的發球是否違例。新規並非針對高個子球員,它最主要的目的以及最重要的影響對象是裁判。關於發球絕對高度的判斷,用“不能過腰”這個原則實在是太模糊,有了1米15加上發球檢測器,發球的判罰可以更為準確。
這次發球高度的標準是根據一年多時間的測試才最後決定的。
國際羽聯在今年初將發球檢測器送到到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羽毛球隊進行試驗,有三個高度可供選擇:1米05、1米1和1米15。起初將國際羽聯將高度定在了1米1,但根據最終試驗後的數據分析發現,擊球高度高於1米15球速會快,不容易接發。擊球高度低到1米1,球速會慢,不容易過網。世界羽聯最終決定了1米15的高度。
發球高度的細化標準其實不是針對高個子運動員,大部分運動員都是需要時間去適應新規。其實目前世界排名前五的男單選手的腰部位置普遍在1米1以下,印度的斯里坎斯、韓國的孫完虎和中國的林丹的身高都在1米78左右,馬來西亞的李宗偉更是只有1米72,新規對於他們影響不大。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安賽龍身高1米94,腰部已經在1米2左右,他隊友科爾丁身高2米05,新規要求的高度也不再是他的腰部了.新規對於身材高大的歐美男運動員來說影響是很大的。高個子羽毛球運動員不僅發球的威脅性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而且對他們發球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的規定是發球不能過腰,但實際上球員身高千差萬別,既有安賽龍(1米94)、科爾丁(2米)這樣的大個子,也有奧園希望(1米55)、山口茜(1米55)這樣的矮個子,同樣是腰部,相差卻有40-50厘米,對於矮個子來說也是需要調整的。
身高1米92的國羽男雙選手洪煒體驗完發球檢測器後就認為,新規對於自己發球有一定的影響,他需要時間去調整。前世界女雙、混雙冠軍張亞雯在接受重慶晨報記者採訪時,她拿自己教的小球員來做例子說明新規的影響,“高個子腰的位置也要高一些,肯定會有影響。目前參加羽毛球培訓的大多是青少年,身高都不高,在發球高度上的問題不大,但以後就不好說了。”一名業餘羽毛球選手也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平時打着玩,沒有多少人在意發球的高度。但如果新規正式執行,業餘比賽肯定也要執行這個規則,那或多或少會有點影響,需要及早適應。”
發球高度的新規不僅讓個子高的運動員頭疼,還讓不同項目的選手也需要重新訓練自己的發球。
女單運動員由於普遍扣殺力量不強,多以正拍放高球為主,發球不超過1米15相對來說並不難。男單的發球為避免遭遇猛烈扣殺,絕大多數是反拍放網前。雙打是以發球搶攻中前場為主,更是清一色的反拍,而且發球的變化更多。因此對男單和雙打選手來說,發球高度不能超過1米15困難更大。浙江省隊羽毛球教練金建強一句話說出了新規則對雙打選手的影響,“因為雙打的發球距離網前更近,經常以反手小球為主,難度會更大些。”
規則不會因人而變,而不同的人需要適應相同的規則,這不就是規則存在的意義嗎?
歡迎關注有馬體育公眾號ID:youmati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