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野心:“押寶”麥氏金槍魚

2022年07月02日07:58:10 熱門 1960

在全球所有的金槍魚中,麥氏金槍魚的捕獲量是最少的,但市場價格卻比普通的金槍魚高出一頭,即便與藍鰭金槍魚相比也不落下風。麥氏金槍魚是絕佳的壽司食材,對生魚片痴迷不已的日本人自然不會放過這樣一個“撈金”的機會。

澳大利亞的野心:“押寶”麥氏金槍魚 - 天天要聞

麥氏金槍魚(Thunnus maccoyii)

事實上,日本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將麥氏金槍魚鎖定為了主要的商業捕撈對象。在漁業巔峰時期,日本一年的捕撈量就達到了7.7萬噸,佔全球總量的95%,風頭一時無兩。在這一階段,日本對麥氏金槍魚的商業開發幾乎是壟斷性的。

在長期的過度捕撈下,全球的麥氏金槍魚資源很快就走向了衰退,14年間資源量減少了60%以上。隨着資源的快速枯竭,捕撈量持續走低,日本想要重現當年“一家獨大”的格局已經沒那麼容易了——只是沒想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成了最大的“攔路虎”。

麥氏金槍魚的開發歷史

麥氏金槍魚又被稱為馬蘇金槍魚、南方黑鮪,由於生長緩慢,麥氏金槍魚至少需要8年的時間才能發育成熟(自然壽命在20年以上)。成年的麥氏金槍魚體長大多在1.5米左右,最大個體能長到2.5米,體重260公斤,是海洋中的頂級獵食者。

麥氏金槍魚的商業開發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當時“吃螃蟹”的國家只有兩個:日本和澳大利亞。當年,日澳兩國共捕撈了820噸麥氏金槍魚,其中日本的捕撈能力更強一些,一舉將556噸“頂級刺身”收入囊中,佔比高達68%。

澳大利亞的野心:“押寶”麥氏金槍魚 - 天天要聞

日本的金槍魚交易市場

到了1961年,日本和澳大利亞都加大了捕撈力度,漁獲量達到了8.1萬噸,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其中,日本的捕獲量佔到了九成以上,澳大利亞的捕獲量只有3678噸。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當年日本有300~350艘遠洋漁船一窩蜂趕到了印度洋南部,專門捕撈麥氏金槍魚。

早期的捕撈既沒有配額限制,也沒有國際法規的約束。日本的漁船看準了時機,通過地毯式的捕撈搶佔了大部分資源,雖然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但高強度的捕撈也給麥氏金槍魚的野生資源帶來了很大壓力。果不其然,在1961年之後,麥氏金槍魚的捕撈量就開始(總體上)下滑,到了1975年全球產量就減少到了3.2萬噸。

澳大利亞的野心:“押寶”麥氏金槍魚 - 天天要聞

麥氏金槍魚的歷史產量(單位:噸)

為了保護麥氏金槍魚資源,日本、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在80年代結盟,開始以確定配額的形式限制捕撈。在此期間,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各自為營”,在南印度洋漁場上“單打獨鬥”——這種單方面的捕撈行為無疑動了日本等國的“奶酪”。

但畢竟麥氏金槍魚資源具有“公有”的屬性,並不能以口頭聲明的形式將其據為己有。因此,日澳新三國只好在1994年成立了麥氏金槍魚養護委員會(CCSBT)並邀請更多的漁業國加入,共同以配額的形式分配“蛋糕”。

澳大利亞的“反壟斷”

在整個60-70年代,日本對麥氏金槍魚的資源開發基本是壟斷性的,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亞也只能跟在後面勉強“分一杯羹”。僅僅是在配額上,澳大利亞就明顯不佔優勢,比如在1986年之前,日本拿到的配額(下表中的橙黃色)基本都在60%以上,澳大利亞(下表中的藍色)只佔30%左右。

澳大利亞的野心:“押寶”麥氏金槍魚 - 天天要聞

日本(橙色)和澳大利亞(藍色)的捕撈歷史

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2006年,這一年澳大利亞政府提交了一份調查報告:有證據顯示,日本在過去20年里的捕撈量已經超出了10萬噸,給麥氏金槍魚的種群資源帶來的極大壓力。澳大利亞以此為由,認定日本當前的配額是不合常理的。

經過其他成員國的表決,日本的配額最終被削減了一半,以此作為對過度捕撈的懲罰。從此以後,澳大利亞的配額量就成了世界第一,約佔全球配額總量的40%左右。

澳大利亞的野心:“押寶”麥氏金槍魚 - 天天要聞

近年來主要捕撈國的配額

有人可能會問了,澳大利亞為什麼對麥氏金槍魚如此情有獨鍾呢?這背後究竟在打什麼算盤?

事實上在90年代初,麥氏金槍魚對澳大利亞來說還只是一種廉價的海產品,經濟價值不大,往往被用來加工成各種不值錢的罐頭。由於原本的利潤就低,再加上嚴格的漁業法規限制,澳大利亞的麥氏金槍魚產業險些破產。

澳大利亞的野心:“押寶”麥氏金槍魚 - 天天要聞

金槍魚罐頭加工廠

在2006年,澳大利亞政府迎來了一個財富“商機”:當時的配額制度極大地限制了日本的捕撈量,導致日本市場的金槍魚供不應求,只能通過大量進口才能填平缺口。澳大利亞政府瞅準時機,把金槍魚統統出口到日本,每噸可以凈賺1000多美元(如果加工成罐頭,最多只能賺600美元)。

麥氏金槍魚的養殖:“燙手的山芋”

由於日本這一超級市場的存在,澳大利亞找到了麥氏金槍魚的正確“打開方式”。為了進一步提高商品價值、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澳洲政府還搞起了人工養殖,在南澳大利亞州林肯港定製了數量眾多的大型養殖網箱

目前,澳大利亞是全球唯一一個養殖麥氏金槍魚的國家,從2005年開始,每年的產能大約在7000~10000噸左右。需要指出的是,和其他普通的海水魚不同,麥氏金槍魚的養殖成本很高,飼養難度也很大,要突破人工繁育就更加困難了。

澳大利亞的野心:“押寶”麥氏金槍魚 - 天天要聞

麥氏金槍魚的初孵仔魚

麥氏金槍魚屬於典型的高耗氧魚類,其核心體溫比周圍環境高出10℃左右,新陳代謝旺盛,而且需要不停地遊動才能獲得身體所需的氧氣。這一特徵使得麥氏金槍魚對能量的消耗極大,要長1公斤魚肉至少需要消耗15公斤的鮮活餌料魚。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每養出一條100公斤重的麥氏金槍魚至少要消耗1.5~2噸左右的魷魚和鯖魚,成本極高。在養殖8個月後,金槍魚的平均體重一般能達到30~40公斤;如果將周期再延長一倍(18個月左右),除去成本後,澳洲的漁場還能賺得更多。

澳大利亞的野心:“押寶”麥氏金槍魚 - 天天要聞

大型海上養殖網箱

一隻大型網箱能夠養殖2000尾麥氏金槍魚,總價值200萬美元左右,平均一尾價值1000美元(規格越大就越值錢)。也正因價值巨大,澳洲的水產公司特意配備了專門的武裝警衛隊來看守這些養殖網箱。等到養殖結束後,這些金槍魚就會在第一時間被運上飛往日本的航班。

事實證明,不計成本地押寶麥氏金槍魚是正確的決定——因為無論投入多少餌料和人工成本,這些金槍魚總能夠在日本市場上讓投資者們找回自信。

澳大利亞的野心還遠不止於此

在養殖計劃的初期,澳大利亞嚴重依賴捕撈的野生苗種,之後再將其轉移到大型網箱中養肥養大。澳大利亞的野心遠不止於此,人工繁育技術或將成為下一賽道的決勝法寶。

說到藍鰭金槍魚的全人工養殖,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比得上日本,無論是技術實力還是養殖產量。那麼,澳大利亞的麥氏金槍魚是否會走上同樣的道路呢?從資源條件和技術實力兩方面來看,這兩條魚還真有可能“殊途同歸”。

澳大利亞的野心:“押寶”麥氏金槍魚 - 天天要聞

澳大利亞西北部即為麥氏金槍魚的天然產卵場

首先,澳大利亞有無與倫比的地緣優勢——在澳大利亞的西北部海域,存在着麥氏金槍魚的天然產卵場,規模相當可觀,采捕親魚的條件可以說是得天獨厚。

其次,澳大利亞已經初步掌握了人工繁殖的方法(目前還沒有實現商業化生產)。在2007年,澳大利亞的研究員通過注射催產激素的方式成功促使20尾成年的金槍魚產卵,從而獲得了世界上第一批人工繁殖的麥氏金槍魚受精卵。在2009年,這一技術還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了“世界最佳發明”。

澳大利亞的野心:“押寶”麥氏金槍魚 - 天天要聞

人工孵化的麥氏金槍魚幼苗

在2010年前後,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與日本近畿大學展開國際合作,而後者正是用32年時間突破藍鰭金槍魚全人工養殖的技術團隊,這一合作也有望幫助澳大利亞實現麥氏金槍魚的商業化生產。至於澳大利亞究竟能否再次“押寶成功”,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金槍魚##三農發文挑戰賽##我要上頭條#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