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同律師事務所正房上懸“無訟”的牌匾,體現了蔣勇的願景:“但願人無訟,何妨我獨閑。”
文|《財經》記者 王麗娜
編輯|魯偉
6月28日上午,三亞、廈門、河北等地的法律人趕到北京八寶山,送別悼念蔣勇。
蔣勇是天同律師事務所(下稱“天同所”)、無訟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稱“無訟”)的創始人。6月22日,蔣勇因突發心臟病病辭世,年僅50歲。
21年前,蔣勇從最高人民法院(下稱“最高法院”)辭職,隨後創辦律所,2014年創辦法律互聯網平台“無訟”,希望科技驅動法律,打造更加公平正義的法律生態圈。
蔣勇慣常以深色西裝、淺色襯衣亮相,也時常穿着果綠、鮮紅的毛衣出現在演講台上,講述“互聯網+法律”的新模式,推動中國法律行業的互聯網創新革命,這幾乎成了他緊湊人生的後半程“使命”。
“無訟”平台宣稱“讓法律更好地服務每個人”,目前已成為法律服務市場最好的法律檢索工具之一,其收錄超過9500萬份裁判文書;它是百萬法律人的專業學習、工作和交流平台;超過18萬法律人入駐,這個數字約是全國執業律師人數的三分之一,為個人和企業提供法律服務。
蔣勇“施惠於人”的初心得到了迴響。6月23日,蔣勇去世的消息在業界流傳,當天傍晚這一消息經訃告證實,眾多法律人在網絡發聲紀念蔣勇,到夜間,“蔣勇律師去世”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
作為法律互聯網行業的引領人,蔣勇的去世,將對無訟的發展和尚在艱難興起的法律互聯網行業帶來哪些影響,目前尚未可知。
不斷探索,拉彈簧的一生
6月23日,蔣勇去世的消息發布後,沉寂多天的“天同開放日社交群”重新活躍起來,群里不斷彈出信息,紀念蔣勇。
2013年,天同所開律界風氣之先,主動敞開大門,歡迎各界法律人來律所參觀、旁聽其訴訟可視化案例、品嘗天同牛肉麵,報名者多是業內律師。
其時,成立十餘年的天同所在業界以“小而美”著稱,其專註高端民商事訴訟,主要做重大、疑難、複雜的民商事二審和再審案件,且勝訴率高,引起業內和同行關注。訴訟可視化是當時天同所決勝法庭的一個“秘笈”,即通過可視化的文字、圖表等方式,呈現複雜的法律事實和法律關係,歸納整合證據,傳達給法庭和客戶。
律師鄭瑋早年在天同所執業,師從蔣勇。鄭瑋告訴《財經》記者,彼時關於是否舉辦開放日、開放什麼、以什麼形式開放,內部爭論激烈。“像訴訟可視化,大家總覺得我們自己用就好了,為什麼要分享出去,同行之間競爭激烈。”幾次討論之後,蔣勇仍然堅持無需保留,拿天同所真實的案例跟同行們分享辦案經驗。
鄭瑋表示,蔣勇是希望引起行業共識,“我們是憑專業的法律服務和技能贏得勝訴和尊重,第一不是靠關係資源,第二不是去賣資歷。”
蔣勇希望做的事情很多。“天同碼”的執筆者陳枝輝,是一名法律暢銷書作者,喜歡鑽研和整理裁判案例,藉此研究法官的裁判思路。了解到陳枝輝的愛好後,蔣勇與陳枝輝多次溝通,認為這是惠及整個法律界的事情,決心打造中國裁判案例的“鑰匙碼”,這就是後來的“天同碼”,借鑒英美判例法國家的鑰匙碼編碼方式,收集、梳理和提煉中國典型、權威司法案例的裁判規則。
2013年7月,陳枝輝加入天同所,開始從事“天同碼”的編纂,耗時七年編撰出4200萬字的“天同十八部,通過對過往典型、疑難案例的系統梳理、整理,形成化繁為簡的中國民商事訴訟裁判規則體系,從而為廣大法律人帶來便利。”
陳枝輝告訴《財經》記者,當時大約兩年才有第一批成果出來,後來又繼續做了差不多五年,“在一般的律所,這很難想象。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出版書能掙錢。靠出版書掙錢,這不是律所的盈利模式。沒有情懷和堅持,“天同碼”就做不下去。”
蔣勇的“野心”更大。2014年,蔣勇創辦法律互聯網平台——無訟,從律師和律所管理者的身份轉變成法律互聯網行業的創業者,致力於打造中國的互聯網訴訟服務平台,引領中國法律行業的互聯網創新。
鄭瑋稱,蔣勇有很好的技術加法律的理念,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律師和客戶提供知識獲取和案例檢索等功能,“這在當時傳統的法律行業里很少見,這種實證派的研究思路影響很大,現在在中國做訴訟律師,不檢索同類案件基本上辦不了案子。”
創辦無訟後,蔣勇更加忙碌,就像他自己說過的,人生就像拉彈簧,要用盡全力地去探索極限。
目前,無訟平台上有無訟案例、無訟學院、人工智能法小淘等,在新冠疫情期間,無訟平台的直播課堂使用呈爆髮式增長。
“但願人無訟,何妨我獨閑”
蔣勇早在高考前就被告知心臟有問題,只有20年的“代償期”。還不到50歲時,蔣勇的頭髮已花白,他一度同時擁有和操作9個手機,一天工作16個小時是常態。鄭瑋後來離開天同所,在一些會議場合經常遇到蔣勇,“有一次,那是蔣勇一周內去過的第六個城市,晚上他又趕回北京,每天連軸轉。”
陳枝輝為了“天同碼”常加班到很晚,當他走出辦公室,經過無訟辦公區時,經常看到蔣勇還在和團隊開會。”陳枝輝稱,與一些功成名就的人士不同,蔣勇主任不打高爾夫,不喝酒、不抽煙。陳枝輝曾有過猝死的危險,他也經常提醒蔣勇,不能太勞累,“但是我也能理解他,他是有使命感的人,他給自己設定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沒有人能攔住他。”
蔣勇曾公開表示,從營收角度而言,他們所作的事情很難看到回報,但是從“施惠於人”的角度看,每天有很多人在使用無訟的產品,“這就算是我們的成功。其實我們的願景已經非常明確了,就是打造一個更加公平正義的法律生態圈。”
鄭瑋稱,蔣勇去世登上熱搜,其實就是“出圈”。法律人“出圈”有各種方式,“蔣律師則是樹立了一個理想的律師形象”。他表示,公眾對律師有各種偏見和誤解,一些人認為律師就是拎着包打官司、法庭上口吐蓮花的形象,但是蔣勇有自己的專業水準、職業操守和理想,致力於讓科技驅動法律,讓法律服務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走進天同所,抬頭便可看見四合院正房上懸“無訟”的牌匾,這是蔣勇的願景:“但願人無訟,何妨我獨閑。”
蔣勇早年實習時,曾跟隨知名刑辯律師田文昌。田文昌告訴《財經》記者,蔣勇對事業“執着深沉”,他超出一名律師的角色,不是簡單做案件,而是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
蔣勇從最高法院辭職的2000年,當時中國律師行業還算是新興行業,從最高法院辭職做律師的人還並不多見。那一年,在中國律師年度大會上,著名法學家江平在致辭時提出,21世紀的成功律師,必定是那些有社會責任心、脈搏與人民群眾一起跳動的高品位、高素質、高水平的律師。蔣勇後來還請江平題寫了一副對聯“天降天才乃天降 同行同志為同行”。
在蔣勇的引領下,無訟撬動“互聯網+法律”的廣闊市場,並引來社會資本的融資。2014年成立以來,無訟已獲得投資機構IDG資本2700萬元A輪融資和華創資本、IDG資本的1.2億元B輪融資。這在傳統封閉的法律行業,比較少見。
目前,法律互聯網行業經歷前幾年的創業熱潮後,逐漸進入理性,互聯網與法律的深度融合還在探索中。有業內人士擔心,無訟失去靈魂人物蔣勇後,會面臨更多的挑戰;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無訟的業務模式和戰略定位已經基本成型,未來發展應該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蔣勇去世後,《財經》記者曾聯繫無訟品牌部,但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也許,蔣勇的理想會在一些年輕法律人身上繼續。今年3月,陳枝輝離開天同所,“調整一下狀態,去尋找新的事業激情”,今後將在側重業務同時,繼續留出時間和精力從事喜歡並擅長的知識管理。“也可能會像蔣律師一樣會更多關注行業未來的發展,在一家專業化、綜合化律所實踐一直以來的‘律所(雲端)知識中心’的構想。”陳枝輝說。
鄭瑋換了律所執業後,也創立了法律互聯網平台。“我們這些做法律革新創業的人,還存有法學生心中的公平正義的夢想,我們希望這個夢想能一點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