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2022年07月01日19:12:02 熱門 1205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一次鄉宴,成為村民最後告別的儀式。3年前和3年後,時間所遺落的一切,在去與留之間只剩下一聲慨嘆。」


•••

後營巷在西洪路的一個岔路里,此處的安靜與城市的喧嚷,只在於一個巷口的分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熱鬧的西洪路邊,這個百年的村落正在消失。


木構的百年大宅院、狹窄的巷子、凌亂的電線、菜地、廟宇,它明明在都市的中心,卻好像停在過去,緩慢地前進着。而這一切,即將被舊改徵遷所改變。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後營巷裡的水費單還停在4月;幾家門口的對聯還沒有褪色,顯得很新;被拆下的鐵門上寫着徵兵日期截止到今年6月。


猝不及防,後營巷的故事即將到達尾聲。村民們用一場鄉宴,作為最後的紀念。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福州是一個多神的城市。境社之間,都有這方土地的守護神。它是一種信仰,也是境內居民聯繫情感的紐帶。後營巷的這場鄉宴,是境內袁真人的壽宴。雖是地方本土神,可這裡的居民老蔡還是願意叫他菩薩。

他在介紹時顯得興緻勃勃,反覆說著鄉宴時的計劃:前一天給小孩過節,辦個抽獎活動炒熱氣氛,6月1日再辦一場給菩薩祝壽的鄉宴。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老蔡


3年前,我們曾經到過後營巷。當時的居民說:「這裡拆遷已經說了十幾年,都還沒動靜。」


3年後,有讀者重讀舊文,寫道:「這裡終於被征地,要拆遷了。巷陌里已是人去樓空,徒留菜園寂寂。」(點擊此處查看舊文)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拆遷意味着什麼呢?可能是短暫的不便,是數十年的記憶,是新生活的開始,是爭端,是鄰里關係的斷裂,是家宅變成廢墟。「我們這裡全部都要拆掉,就廟沒有拆,因為沒有地方安置。」老蔡說道。


當一切變成廢墟之後,只剩下這間廟宇,孤零零地面對城市的變化。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404 Not Found



「1」

一次別離

這次壽宴,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在村民和徵收單位的反覆商談過後,動遷的日期才被延遲到境內神仙生日之後。村民們覺得,菩薩的生日宴是不能提早的。


後營巷的水電也陸續停止供應,老蔡他們只好自己出力接上水和電,才完成這次鄉宴的準備工作。這是他們村最後的團圓。每個人都清楚,再難有重見的可能了。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三年前,這裡是一家雜貨店。照片里,可以看見這裡的居民正在打麻將,四個人的牌局,卻有五人正在圍觀。閑坐、聊天,村子裡的雜貨店往往是茶餘飯後最好的聚集地。即便是三年後,他們也習慣站在這個路口,交換搬家後的家長里短。


現在最顯眼的,大概是那些畫著紅圈的「征」字。凌亂的塗鴉卻昭告了將來的命運,不得不說,有點朋克。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現在的後營巷和3年前的後營巷


31日那天,天空飄着濛濛細雨,我們到後營已經是晚上6點半。


一路上,可以看見孩子三三兩兩提着抽到的小禮品,跑着,跳着,跟身邊的夥伴打鬧。站在巷子口的父母,在孩子們玩鬧的時候,聊着最近的情況。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大約7點,幫忙籌備鄉宴的村民開始了慶功宴,兩桌人分外熱情,招呼我們喝酒吃菜。「隨便吃,隨便吃,不要客氣。」老蔡很熱情地招待我們,他在這一帶已經居住了20多年。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鄉宴的時候,廟門前插着4根粗大的香,神像前擺滿了紅燭、水果和花生油,香案前的香密密麻麻地排着。在廟內的多是輩分更高的村民,他們都特別在乎這次的菩薩壽宴。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巷弄里,停着一整排電動車。在廟附近的村民家,一桌或是兩桌地擺放着菜肴。


原本最普通不過的坊間日常,放到這樣的日子,也變得特殊起來。不久,這裡將換做現在城市的模樣,這般場景也在不斷地改造中逐漸難得一遇。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街坊鄰居通常意味着一種親切,一種陪伴。除了一起聊天搭夥湊局,逢年過節,打糍粑做粽子,各家各戶都會準備一份送給對方。家中有了什麼事情,踏出門,鄰里都會互相幫助。所以才有這句俗話——遠親不如近鄰,但這種生活模式,在現代城市裡已經逐漸成為歷史,變成一種陌生的經驗。


而我們對於土地的眷戀,對於鄰里關係紐帶的期待,總要等到我們失去以後,才能漸漸領悟。不由得想起羅大佑《鹿港小鎮》里的句子:「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營營役役的城市,高樓林立的住宅,快節奏的生活和更加封閉的家,瓦解了鄰里之間單純的關係。


彼此的陪伴在拆遷中消逝,只剩下回憶里的一些碎拼圖,逐漸走向遺忘。人們的關係和生活也在無形中變化着,按老蔡的話說,只能「哪裡住的就哪裡習慣咯」,因為一切都「向錢進」了。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千家萬戶迎舊改,造福工程暖民心」,不遠處還有「先征先搬得實惠,後搬後征不沾光」的標語。


村莊像是一個整體,一個停靠在過去的站台,時間不似城市裡跑掉那般飛快,有自己固定的節奏。

而居住在這裡的人們,正面臨著一次別離。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2」

廢墟的深夜探險


別離之後,剩下一片廢墟和滿地的殘骸。廢墟里,還留存着最後的生活氣息,過去的物什、牆上的貼畫、舊傢具,這裡的時間發生了錯位。

在一個深夜,我再次走進這裡,就像一場異域的探險。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白天的後營巷通常很安靜,只剩下金屬防盜柵欄被拆除的聲音和流浪狗偶爾的狂吠。巷口的早餐店裡掛滿了粽子,人來人往,西洪路上充斥着15秒一輪的廣告,混雜着車流發動機的聲音和喇叭聲。

安靜與喧囂的分界線,就是通向後營巷這條淺淺的巷子。深夜的後營巷更加寂靜,直到凌晨4點,棲息其中的燕子和麻雀醒來。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後營巷據說是古時駐紮兵馬的營房。明清時期,隨着戰事的增加,福州城區特別是鼓樓一帶調入更多的軍隊,營地也隨之擴大。所以福州城內才有許多與「營」有關的地名。


巷口只剩下一盞孤燈,左邊的單元樓里是一些老兵的安置點,現在鐵質的防盜窗已經被拆除大半,只剩下那個被工人當成臨時駐點的房間沒拆。白天,窗前的搪瓷盆上用紅字寫着「九四年老人節紀念」,記錄著這個小區存在的時間。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小區一樓的柴火間里,保留着上世紀模樣的電閘,門房二樓牆面上貼着各種廣告詞,旁邊是一個小型的菜園子,生長在泡沫箱里的植物還留有生機。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趁着夜色,掌心大小的蜘蛛在廢墟里爬行。牆面早已斑駁,單元樓房檐上長着各種蕨類植物,每家的廚房外牆,都留下一道黑色的油漬。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往後營巷深處走去,會有一種強烈的疏離感。因為房屋內的擺設顯得太過陳舊,加上破敗的地面,有些恐怖。


除了外牆面的「征」字,這裡最多的,其實是「福」字和「囍」字。木質房屋很大,通常有兩個天井,數個並排的房間,應該是一個家族的人共同居住的。有的房間牆壁上貼着字母表和生字詞,有的貼着獎狀,有的梳妝台前貼着「囍」字,有的貼着上世紀的年輕女郎。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沿着巷子往前,左邊有間200多年的老宅子,是一位阿姨從小長大的地方,原本還住着她的表哥表姐,後來他們都出國發展,只剩下她一個。這方土地上,大概還有三四座這樣的大宅院。


在後營巷裡,時間線索是混亂的。一家有很長的木陽台,繞了整棟房子外牆半圈;有時能在地上看見游擊隊的小人書漫畫;有的家裡鋪着90年代的舊地磚;村內有一方菜地,藤條繞着竹竿鬱鬱蔥蔥,而遠處,就是現代城市的樓房,排着兩列空調外機。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懸空的木陽台,從二樓通到三樓。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夜色中,有一家人還沒有睡着,他們點着黃色的燈,與不遠處的高樓界限分明。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凌亂的廢墟,象徵著這次別離的塵埃落定。凌晨5點,早餐攤開始營業,城市漸漸醒來。

「3」

重構的故事

夜裡,我跟着一隻流浪貓,闖進宅子。一隻被遺棄的狗被吵醒,對着我發出低吼聲,試圖守護自己的領地。屋外,徵收辦公室的燈光徹夜明亮着,等待最後的幾戶人家簽訂協議。

屬於這裡的光陰,也終將成為歷史。百年的宅院和三十年的單元房雜糅在一起,不久後將被夷為平地。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廢墟里殘存的模樣,通常是居民們生活側寫,醬油瓶里還剩着醬油;木頭床架後貼着風景畫和舊日曆;門邊上畫著幾道歪斜的直線,寫着數字,應該是孩子的身高;木門和桌椅被油成淺藍色;一樓的廳堂貼滿花花綠綠的牆紙,還留着神龕......


廢墟里的生活氣息,並沒有隨着主人離去而消逝,反倒成為一種城市的異域,在凌亂里發現曾經真實的影子。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被遺棄的流浪狗、行走的貓、房檐上的燕、無孔不入的蚊子暫時地接管了這裡,村莊似乎恢復了另一種生氣。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有時我會幻想,當一座城市徹底消亡之後的樣子。或許是從苔蘚開始生長,到低矮的灌木爬上數十米的高樓,動物從城市的邊緣回到中心,這裡,逐漸恢復生機勃勃,唯獨缺少了人類的蹤跡。


而現代城市裡,廢墟是短暫的,這裡會被更現代化的樓宇覆蓋,就像舊衣服上打了新的補丁。城市不斷地翻新改造,也如同一個正在成長的生命。


但舊屋、菜園和高樓同框時,我們還是有種微妙的遐想,把這稱為現實的魔幻。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遠處的高樓與近處的菜地


3年前,這裡的人大都渴望離開,3年後,他們不得不面對搬遷後的新生活,並逐漸養成新的習慣。只是舊村落里的濃郁人情味,消散在新式建築和小區之間。街坊鄰里的親密,僅存在記憶里。

舊房的弊病逐漸顯露,凌亂的電線、火災的風險、颱風天滲水的屋檐,在這裡生活的安全性也面臨著考驗。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種種交織在一起,使得居民看待村落的情感越發複雜。「拆了挺可惜的,不拆也不行。」老蔡在帶我們逛宅院的時候說道。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在時代的浪潮中,一個箇舊村落漸漸消失,住民沒有選擇的餘地,只好盡量適應這個時代。鄰里關係的逐漸淡漠,是拆遷造成的,還是時代影響下,個人私密性被強調的結果呢?


時代的洪流翻滾向前,拆遷重建是必然的翻篇。記憶停在原地,面對即將到來的變化,有時會顯得手足無措。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只是盛宴難再,生活的痕迹變成廢墟。留在土地上的房屋,終將被千篇一律的商品房所取代。


物件、鄰里、親朋、往事,只一件件停留在個人的記憶里,隨着時間漸漸深刻,或者漸漸遺忘。或許正如歌里唱的:「而所有來來往往的一切,就像一條孤獨的鯽魚。」


「我渴望回到家鄉。」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END-

鄉宴、拆遷和廢墟探險,後營巷的一次別離 - 天天要聞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