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看點 | ​家暴不是家務事,法律如何把救濟保護傘張得更大?

2022年06月01日15:58:02 熱門 1225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7月23日起,交匯點新聞開設“首頁看點”欄目。我們每天通過關鍵詞,為您推薦最及時的新聞資訊、最重要的熱點事件、最值得銘記的人和事。今天,我們推薦的關鍵詞——反家暴。

7月12日,南京市政天元城某棟一住戶爆發激烈爭吵,正在巡查的網格員發現後上門詢問,發現女主人臉部流血,腳被滿地碎瓷片劃傷。經了解,夫妻倆因孩子教育問題發生矛盾,丈夫在盛怒中毆打了妻子。接網格員報告後,社區、警方及婦聯通過南京江寧區反家暴信息平台聯手介入,警方還向男主人開出了“家暴告誡書”。這時,受害的女主人卻擔心起告誡書是否會對孩子未來產生影響……

這是一起既體現江蘇反家暴發現和處置新思路,也顯示家暴隱蔽性、複雜性和特殊危害性的案例。“清官難斷家務事”傳統思維下,公權力如何介入和提供救濟?省人大常委會近期專門進行了江蘇省反家庭暴力條例立法調研。

首頁看點 | ​家暴不是家務事,法律如何把救濟保護傘張得更大? - 天天要聞

精神暴力、累積暴力應受更多重視

由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組織的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每10年進行一次,2011年發布的第三期調查結果就顯示,我國24.7%的女性遭受過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10年過去,如今對家暴形式的認識在肢體暴力外有了很大拓展。 長期從事婚姻家事案件辦理的上海匯業(無錫)律師事務所主任吳穎婷告訴記者,當前夫妻間語言暴力衝突、感情冷戰等方式已成為新的家庭暴力方式。吳穎婷手頭正處理的一個離婚案,當事雙方處於分居狀態,男方情緒一直不穩定,經常言語威脅女方。女方忍無可忍,目前已丟下工作到外地“避難”,等待開庭。 另一起案件中,女方長期遭受家暴卻一直隱忍,一次被打至半邊臉腫起,下決心選擇法律途徑保護人身安全。吳穎婷為女方申請人身保護令,但法庭因種種原因沒有審核通過。之後,女方起訴離婚期間,男方多次電話騷擾女方及其父母,並在其工作單位造成不良影響。“這種言語冷暴力帶來的精神折磨不亞於身體傷害。”吳穎婷說。

首頁看點 | ​家暴不是家務事,法律如何把救濟保護傘張得更大? - 天天要聞

“其實,只要動手、甚至精神恐嚇都是家暴的構成方式。”國浩律師(南京)事務所合伙人孫韜說,我國反家暴法明確規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但他也坦言,實際上法院在這方面裁定比較慎重,認定標準較為嚴格,有的地方還在沿用老觀念,比如一定要持續的、長期的、多次動手才是家暴。 南京市公安局刑偵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曾接到一起涉未成年人家暴案件的鑒定請求。記者看到,照片上孩子被打得渾身傷痕纍纍,慘不忍睹。但施暴方律師提出,孩子體表挫傷面積累計為9%,不到輕傷一級。經法醫科學設計方案,統計認為受害兒童挫傷面積超過體表面積的10%,使得施暴者沒有逃脫刑事責任。

首頁看點 | ​家暴不是家務事,法律如何把救濟保護傘張得更大? - 天天要聞

在為這樣的嚴謹細緻工作較好的同時,仍有必要進行一定反思——如果鑒定結果是9%呢?現實中有的家暴行為雖然一次夠不上違法犯罪,但反覆和長期實施給受害人造成的傷害非常嚴重。從執法實踐出發,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張勇感到,對屢次違反告誡行為又不夠專門處罰標準的情形,如何處理尚無配套法律措施與規範。他建議,可結合家暴的次數、暴力的後果、實施暴力的對象等因素綜合考慮,對“情節輕微”的具體情形作進一步限定。

親密關係間的家暴,範圍應有多大?

隨着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對家暴的定義不應停留在傳統認知上,這是記者採訪中有關各方的共識。一些反家暴地方立法先行地區還將家暴受害者思路大大拓展,如2020年10月起實施的《廣東省實施辦法》,明確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是家庭暴力受害人。 家暴的定義與施害人和受害人的關係密切相關。親密關係已經是“過去時”又沒有血緣關係,他們之間的暴力行為是否算家暴,各方意見並不統一。

首頁看點 | ​家暴不是家務事,法律如何把救濟保護傘張得更大? - 天天要聞

2012年起就從事反家暴工作的反家暴專家、江蘇警官學院副教授王燕介紹:“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是以親密關係來定義家暴。親密關係比如曾經談過戀愛,然後發生暴力行為,那麼在這些國家也屬於家暴;離婚後不停跟蹤、騷擾,讓你不得安寧、讓你不能再婚,從這些國家目前標準來看也屬於家暴。”省人大代表、南京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曹玉莉走訪調研南京多個街道社區,發現另一種特殊情況——基層婦聯有時會遇到因住房原因“離婚不離家”的受害者遭遇家暴,“一方通過暴力、脅迫、侮辱等手段進行折磨,使受害人產生屈辱恐懼,以達到趕走受害人的目的”。

首頁看點 | ​家暴不是家務事,法律如何把救濟保護傘張得更大? - 天天要聞

我國反家暴法中的家庭成員基於姻親和血親,但法院審理實踐中,確有擴大至同居人員之間的情況。南京市秦淮區法院副院長劉斌認為,如果進一步把離婚夫妻以及解除同居關係的當事人也納入保護範圍,保護力或將有所減弱。“在裁判實踐過程中,考慮到親情修復問題,在相同傷害的情況下,受到處罰的力度可能比治安處罰法和刑法的執法力度要較低,因為法院的一審判決而使一個家庭被解散,這是我們所不願看到的。” 南京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員姚正陸也認為,家暴應明確限制在家庭範圍內。他分析,已經脫離家庭關係的獨立個體,另有普遍適用的治安處罰法或刑法等法律進行調整,這些獨立個體如適用家庭範圍的法律可能顯得“過軟”,擴大範圍反不利於保護的初衷。

阻遏隱蔽的家庭暴力,如何第一時間發現?

家庭暴力和其他暴力最大的不同,在於很強的隱蔽性。比如施暴者往往令人意想不到,像曹玉莉在調研中發現,家庭暴力的施害者,有的是高級知識分子甚至是教授,有的是非常成功的企業家。同時,受陳舊傳統觀念影響,以及擔心、恐懼、希望施暴人能有所改變等原因,不少受害者選擇做“沉默的大多數”。在江寧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海霞工作室律師王海霞告訴記者,她接手的涉法涉訴案件中以離婚案最多,家暴案件比較少,“受害人不願法院、公安部門介入,往往想讓婦聯上門勸說”。

不願主動報告,就需要有關部門主動向前一步。天景山小區是南京最大的拆遷復建安置房所在地,10萬人口中婦女兒童約6.1萬人,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是片區女民警李琳工作的重中之重。李琳還有個職務是婦聯執委,她和同為執委的女輔警、女網格員一起,每天在網格一日雙巡中留意家暴線索,僅2020年就介入了社區內的27起家暴行為,並對其中3戶發放了“家暴告誡書”,長期對其進行追蹤回訪。“我們接獲線索後零等待及時入戶;3-7天內進行第一次回訪,1個月、3個月、6個月後分別進行回訪,視情況確定後期是否跟進。”

首頁看點 | ​家暴不是家務事,法律如何把救濟保護傘張得更大? - 天天要聞

主動的上門能鼓舞起受害人的維權意識。去年10月初,南京江寧區某社區網格員許超巡查時發現某戶有激烈爭吵,上門走訪確認為一起家暴事件,隨即移交當地婦聯介入。婦聯主席多次上門調解,並提醒受害者如若再發生家暴可選擇報警。今年1月,受害者再次被家暴,隨即報警。 提前介入在更多時候有利於避免事態升級,江寧區綜治中心去年以來家暴警情數據顯示,絕大多數人否認再次受到家暴,大部分家庭得生活恢復了平靜。南京江北新區婦聯主席吳惠英也證實,一些案例顯示,網格員在巡查、掃樓過程中通過大吵大鬧等跡象提前介入、提早發現家暴,能夠提前協調解決矛盾在萌芽之中。 強制報告制度也是防患於未然的好辦法。2015年4月2日,南京市公安局高新分局接到轄區某學校老師反映,稱該校一名9歲學生身上有多處表皮傷,懷疑係遭其養母毆打所致。這顯示,教育機構、醫療機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人民調解組織等單位以及工作人員都肩負起責任,將有助於第一時間發現家暴行為。

首頁看點 | ​家暴不是家務事,法律如何把救濟保護傘張得更大? - 天天要聞

“在多年的基層幼兒園工作中,我們也遇到過在老師和孩子身上發生的家庭暴力行為,我們也第一時間進行了干預和介入,並起到很好的調解和改善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浦口區霞光幼兒園園長蔣宇霞認為,強制報告很有必要,如果將其納入個人或單位績效考核,由公安機關出具證明,通過激勵手段,或能進一步促進強制報告不遺漏。南京市秣陵街道人大副主任唐良軍則建議,可規定不報告的單位和個人要承擔的法律責任,“這樣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地保護因年幼或受到威逼、脅迫而無法獲得救助的受害者”。

預防為先,鍛造反家暴法律武器

預防為主、關口前移是社會管理工作一大重要原則,早期干預也被認為是預防家暴的重點。2017年,王燕和省婦聯到江蘇省南京女子監獄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家暴最初都是以糾紛開始,“一般情況下持續時間從8個月到兩年以上,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預防工作做得好的話,家暴是可以預防的”。

大數據有利於破開家暴隱蔽的面紗,實現預防性介入。2020年,常州九部門聯合依託社會治理大數據平台,共同建立“幸福e家”婚姻家庭智慧治理數據平台,較好實現了對家暴案件的及時研判、分級處置、跟蹤回訪、精準干預。省婦聯主席張彤表示,非常期待接下來在全省反家暴工作中的數字化升級,“實現公安的家暴警情數據、法院的家事糾紛數據、政法的網格家事數據、民政的離婚數據等信息及時共享,打破一些信息誤導和防治盲區,為工作提供科技支撐”。

首頁看點 | ​家暴不是家務事,法律如何把救濟保護傘張得更大? - 天天要聞

預防還需對症下藥的制度設計。執法實踐中,有關方面積極介入時,有的受害者配合度卻不高。“有的出於維繫夫妻和家庭關係的考慮,在警方處理時不願意配合調查。就拿我們寧海路派出所為例,今年上半年處理家暴警情19件,女方一般要求警方對毆打行為只予以見證,絕大多數情況不配合警方進行調查取證。”張勇說,還有的受害方擔心施暴方被警方處理後留下違法犯罪記錄,未來影響子女的升學就業,往往選擇不追究對方法律責任。他建議,對直系親屬實施家暴的違法犯罪記錄不納入對子女的政策審查範圍。

預防還需加強針對性的反家暴教育。無錫市新吳區鴻山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浦楨紅反映,一些女性受到侵害時甚至不知已遭受家暴,也不知採取合法合理的方式和途徑維權;一些婦女無經濟收入,無力支付訴訟中的法律服務費用,有的對訴訟的程序和經過、注意事項一無所知,造成了實際上的訴訟困難。“從根本上杜絕家暴,需將反家暴教育納入家庭教育,教育人從思想上認同家暴違法,並在家庭中發揮宣傳、勸阻、制止作用。”張勇建議,反家暴宣傳應以廣大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以及廣大女性、未成年人為重點,“使其敢於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

首頁看點 | ​家暴不是家務事,法律如何把救濟保護傘張得更大? - 天天要聞

多年來,江蘇針對反家暴鍛造了不少法律武器。2012年,江蘇在全國首創家庭暴力告誡制度並持續改進,2016年反家暴法實施首日,江蘇省法院發出全國首份“人身保護令”。“反家暴法是2016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從這時開始,秦淮區法院一共受理了73件人身保護令的申請,發出了38件,其中只有1起是法院作出人身保護令之後,加害者又實施了相關家庭暴力行為,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劉斌在肯定保護令的同時,也建議在“禁止被申請人在申請人的住所、學校、工作單位等場所內從事活動”基礎上,詳細設置禁止施暴者進入受害者一定範圍的“距離禁止”,“例如禁止施害者進入受害者居住房間、禁止到受害者所在學校或者工作場所500米範圍,等等”。

“人身保護令”雖然效果不錯,但目前發放還較為慎重。一些法律工作者認為,法律應該防範的是最大風險,當事人提供傷情照片、就診記錄、報警記錄等初步證據,法院就應該直接出人身保護令。吳穎婷建議,地方立法須配套執行細則,告知受害人符合什麼條件、提供哪些證據法院就可以發人身保護令,最大程度保障其安全;孫韜建議,法院應擴大人身保護裁定範圍,增加發放數量,提高送達效率,與公安的告誡書以及婦聯、居委會產生聯動保護效應。

聯動出手各負其責,建立有效保護機制

為家暴受害者維權,江蘇以實踐證明多部門聯動出手效果比較好。“最近市裡一起執行人身保護令案件,就是我們與公安共同配合,一起到受害人家裡做工作。可以說,公安帶來的震懾效果是超過法官的。加強公安和法院的聯動,能夠擴大執行效果,也擴大了社會影響力。”劉斌說。 2012年,南京市江寧公安分局就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反家暴告誡書試點,去年在警情平台率先開展家暴警情處置,由公安、民政、法院、檢察院、婦聯5家單位共享信息,聯動處置,以及時阻斷家暴。張勇認為,聯動處置機制需考慮家暴發生特點,建立家庭暴力夜間聯動處置機制。“有的基層單位認為,轄區80%以上的家暴警情發生在夜裡,公安是24小時工作,處理後和相關部門缺少一個夜間溝通對接環節。”

首頁看點 | ​家暴不是家務事,法律如何把救濟保護傘張得更大? - 天天要聞

全天候“在場”的現場處置,以及全方位的法律保護,都有利於堅定家暴受害者維權信心。這方面的探索還需再深入。例如對長期處於恐懼之中的家暴受害者,我國反家暴法規定的市縣政府設立的臨時庇護所似乎可為他們提供臨時生活幫助。目前省內多地的確設立了臨時庇護所,但卻面臨設立後無人住的尷尬。如記者走訪的江寧區某未成年人庇護室,負責人就坦言很少啟用。無錫市新吳區司法局法援律師劉文曉分析,這樣的庇護所使用上面臨隱蔽性、條件設施、入住資格、專人服務、維護管理,以及經費保障等諸多問題,“立法上能不能對此有所完善,讓庇護所真正承擔起庇護的作用。” 家暴的傷害部分體現在精神層面,心理疏導也十分必要。省人大常委會委員、鎮江市醫療集團副院長孔繁芝建議,應完善公民心理健康服務,從源頭解決加害人繼續實施家暴的問題。王燕也建議,應當關注長期實施家暴的施害人的心理狀況,對其社會危害性進行評估,“疫情前我每個月都要到女子監獄做心理輔導,受害人反映有的施害人在法律懲罰之後仍然會重複家暴。我覺得可以強制要求施暴者接受心理干預和行為矯正,否則回歸後仍然是危害社會的毒瘤。”

記者 陳月飛 倪方方

實習生 劉思陽

圖源 視覺中國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ID:jrtt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