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行為心理學》指出,孩子心理變化比較大的階段,就是2歲與3歲。你家孩子2、3歲的時候,你崩潰過幾次?
“我不要吃”
“我不喜歡穿這件衣服”
“我不想聽”
“……”
聽着兒子層出不窮的“否定式”回答,閨蜜小菲總是忍不住跟我吐槽。小菲說:“如果不是親生的,我真的想動手揍他!”
其實也不怪小菲這麼生氣,主要是昊昊3歲前,一直都很乖巧聽話,不管叫他吃什麼、穿什麼,或是玩什麼遊戲、看什麼書等,都很聽爸媽的安排。
現在,不管爸媽好言相勸還是嚴厲批評,昊昊都會頂撞,還很喜歡發脾氣,一不開心就哭鬧。
但昊昊卻很聽幼兒園老師的話,在家怎麼也不肯吃的蔬菜,到了幼兒園就光盤。
小菲很困惑,就問老師,為啥會這樣呢?
老師很耐心的跟小菲聊了一陣子,先是說,3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獨立、自我的萌芽,或多或少會有叛逆表現。
然後告訴小菲,不能強硬的施壓、責罵,這樣很容易激發逆反心理。
小菲這才明白,並不是兒子進入了“3歲連狗都嫌”的可怕階段,而是自己和丈夫未能正確教導,才會讓他有這麼多叛逆的表現。
回想我家倆娃在這個年齡段,一度也讓我很頭疼。
早期教育專家認為,2、3歲的年齡,是早期教育最困難的階段,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會覺得,很難熬!
2、3歲的孩子三個表現很明顯
根據聯合國兒童成長協會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少孩子在2歲時,自我獨立意識已經開始覺醒,絕大多數孩子在3歲時迎來高峰!
表現一:喜愛為所欲為
根據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可以了解到,2歲左右,嬰幼兒開始萌發自我感知、認識以及評價,逐漸用“我”來指代自己,自我意識進入快速發展。
除此之外,還會強調“我的”來維護自己的物品、領地,不允許他人觸碰或踏入。
非常愛說“我不要”、“我不去”、“我不管”等否定句,做事為所欲為,不管不顧,一旦被阻止,受表達能力不足影響,習慣採用哭鬧的方式來表示不滿。
表現二:“奇怪行為”增加
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台梭利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中提到,從2歲開始,孩子會進入語言、秩序、感官、動作、書寫等多達36個敏感期,到3歲起進入高峰期。
正因如此,孩子會有一些奇怪的行為和表現。
比如:話多,總問為什麼?喜歡模仿大人說話、精力充沛,喜歡跑來跑去、執拗,倔強、喜歡到處塗鴉等等。
還有的孩子,看到什麼都能放到嘴巴里,或者喜歡啃手指。孩子熱衷的舉動,對需要善後的家長來說,無疑是一種折磨。
表現三:表達能力不足,愛動手
心理學家班杜拉通過長期實驗證實,孩子模仿能力很強,是非辨別能力又弱,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很容易用動手的方式表達不滿,或是模仿電視、成人的行為,攻擊他人。
網上有一項調查數據現實,2至3歲期間,出現頻繁主動攻擊他人的孩子可達到13.22%。
每次孩子動手,家長都需要干預,也是一件頭疼的事情。畢竟,有可能引發一些矛盾。
二寶處在這個階段,特別喜歡把飯菜撒到衣服上,即使我每次都會跟他講道理。說多了,他就大喊大叫,還在地上打滾,叫我“壞媽媽”,真讓人崩潰啊!
當爸媽的很難不崩潰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2、3歲的階段,做出的“惱人”舉動,背後不僅有生理、環境,還有心理因素。
《家庭教育藍皮書2024》顯示,80%的家長對教育孩子的事情感到焦慮,尤其是新手爸媽,達到90%以上。
有網友調侃說,孩子這個物種,出生不帶說明書,想返廠都不行,真的太難了!
的確,如果你娃經歷過2、3歲這個階段,你從來沒崩潰過,真的要給你豎起大拇指,頒發個奧斯卡小金人!
可是,0-3歲是模仿、學習關鍵期,家長還需要做好引導。生難,養更不易啊!
蒙台梭利在其“蒙氏教育”體系中強調,在2至3歲進入各種敏感期開始,如果能採用正確且合適的教育方法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及品格等,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從2歲開始培養獨立自理能力,鼓勵、引導學會自己吃飯、穿衣、簡單整理書包等,到了3歲後,再增加掃地、幫忙洗菜等簡單家務。
在此過程中,注意多交流,,利用孩子語言敏感期增強表達能力、社交能力等。
說真的,這些能力如果不重視培養,會影響到之後的幼兒園、小學生活,嚴重的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所以,家長還得多努力!
下面幾個保命建議,請收下:
✔ 掛好免戰牌,不吵不鬧用嘴溝通;
✔ 用“選擇題”代替“命令題”;
✔ 允許“安全試錯”;
✔ 設定規則一起遵守;
✔ 有遊戲的方式安排事情。
Tips:當你情緒到達臨界點,馬上要發飆的時候,可以嘗試魔數15個數的方式,再來解決和孩子的衝突,或許你會發現,自己沒那麼生氣了。
枕邊育兒寄語:
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不可怕,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才可怕。”你是怎麼應對孩子的2、3歲這個階段的?有什麼妙招嗎?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