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帶多種病菌非洲大蝸牛頻現海口,雌雄同體繁殖力驚人,家裡發現咋辦

看看這副人畜無害的模樣,卻猶如移動的“病菌盲盒”,一旦觸碰,嚴重的可致人死亡,它們就是非洲大蝸牛。近期,在海南海口等地,雨後的小路邊、草叢裡、樹枝上頻繁發現它們的身影。專家呼籲:別吃、別碰!

非洲大蝸牛原產於非洲東部,又名褐雲瑪瑙螺、非洲巨螺,在我國屬外來入侵物種。它們個體比較大,整體形狀呈圓錐形,一般為7到8厘米,最大的可以達到20厘米。由於體型巨大,在食物鏈體系中幾乎難逢對手,基本上處於一個沒有辦法制衡的狀態。

非洲大蝸牛白天群居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傍晚開啟逛吃模式。它們食量極大,喜歡吃農作物、林木、蔬菜、花卉等,可危害500多種作物,是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不僅危害生態系統,還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它們攜帶多種細菌,堪稱是移動的“病菌盲盒”。如果用手去摸可能會引起皮炎,嚴重的會入侵人體的免疫系統,持續不斷出現發熱頭疼,一旦延誤治療,可能會導致痴呆甚至死亡。它們還是多種寄生蟲的中間宿主,最常見的是廣州管圓線蟲。

更可怕的是,非洲大蝸牛是雌雄同體,繁殖力極強。它們異體交配,每年可產卵4次,每次產卵150-300粒。孵化後的小蝸牛經5個月發育成熟,既可參與繁殖。而成螺壽命一般為5-6年,最長可達9年,這足以完成世代交替,並讓種族壯大發展。

雖然非洲大蝸牛畏光怕熱,最怕陽光直射,但當濕度、溫度不適宜時,它們便會將身體縮回殼中並分泌出粘液形成保護膜,封住殼口,以克服不良環境的干擾。以如此之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正在向我國北方地區拓展自己活動、繁衍的邊界。而且不僅出現在城市,在農村地區也變得很常見。

非洲大蝸牛所經過的地方,還會留下攜帶病原體或者寄生蟲的黏液及糞便,家裡被“污染”的蔬菜水果等必須處理乾淨才可食用。如果家裡出現了非洲大蝸牛,可用撒食鹽的方法清除,其軟體部分遇鹽後會融化成水而死亡。

非洲大蝸牛是一種世界性農業害蟲,對我國的本土物種、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等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與危害,已被我國列入《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