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丨“多家商鋪招牌被砸”,只是溝通不暢的誤會?

如果治理方式簡單粗暴,只會破壞城市形象和美感,給營商環境減分

近日,網傳“博愛縣多家商鋪招牌被砸”。當地發布情況通報稱,施工方在沒有事先告知已同意改造商戶的情況下,便直接將他們門頭廣告牌上的字體先行拆除,導致部分商戶門頭廣告牌受損,引起商戶不滿。事情發生後,辦事處及時協調處理,目前施工方與商戶已達成諒解。

↑店鋪招牌被毀。圖據新京報

好好的招牌卻被砸出了窟窿,還有些店鋪招牌上的字都被拆了。這樣的破壞場面,不僅商家不滿,不少網友也是十分費解——出於什麼目的,要採用如此粗暴的手段拆招牌?

面對外界質疑,當地的調查通報還算及時。但將招牌被砸歸因為施工方擅自行動,有切割責任的甩鍋嫌疑。另外,通報和商戶的說法存在部分矛盾。

比如,據報道,多名商鋪老闆稱,此前曾被社區要求統一商鋪招牌,但部分商鋪並未同意。半個月前,鴻昌街道九街社區的工作人員曾過來協商統一商鋪招牌的事,但並未達成一致意見。九街社區工作人員表示不是強拆,“五一”假期前已通知到各商鋪,並進行簽字,“項目要求五月底就要完成,他們簽完字又不同意換,我們也沒辦法。”

而根據通報,由於部分門頭廣告牌和牆面老化,有脫落風險,存在一定安全隱患。換不換招牌,商家自行選擇。施工方在沒有事先告知已同意改造商戶的情況下,進行了先行拆除。

那麼,到底是已同意改造的商戶反悔了,還是社區和施工方硬性開工開拆?招牌上那些人為“砸”出來的破洞,是否在給商戶施壓?

退一步來講,即便更換招牌經過了商家同意,只不過施工方沒有事先告知就動手了,這種改造方式同樣難言合理。在商家不知情的情況下,招牌被毀,且不清楚何時能用上新招牌,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商家做生意,也容易激化矛盾。

另外,通報稱,社區和小區物業在廣泛徵求意見後,設計了多套門頭廣告牌方案,同意改造的商戶,自由選擇風格及樣式;不同意改造的商戶,維持現狀。為節約成本和方便施工,由社區組織集中採購和施工。那麼,相比於商家各自百花齊放的招牌設計,目前即便有選擇的空間,是否可以理解為仍然是被圈定的範圍。

商鋪招牌是商家展示品牌、引流獲客的工具,也是城市景觀的一部分。通過獨特的招牌,商家可以向消費者展示自己的品類、特色和服務。讓街道只剩下規定的店招畫風,本身就是在限制商家的個性化表達,也可能讓商業街區顯得單調乏味,缺少了辨識度。

如果確如通報所言,保留了商家自由選擇店招改造與否的權利、自由選擇風格樣式的空間,先行拆除的也只是同意改造商家的招牌,那麼此番“砸招牌”引發不滿的風波發生,乃至“招牌被毀後有人報警”,說明雙方之間的溝通存在梗阻,做法也不夠周全

良好的營商環境,建立在對商家合法權益以及審美多元化的尊重之上。如果治理方式簡單粗暴,只會破壞城市形象和美感,給營商環境減分。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熊志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