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個工傷“一件事”服務樣板間:“工傷的事兒來一次就辦了”

填寫職工基本信息、勾選申請事項、將具體材料明細填入相應位置……不到10分鐘的工夫,一張工傷“一件事”申請單就填好了,連同手中的材料,一起交給了工作人員。近日,企業經辦人小程在工傷“一件事”業務辦理時,有了全新感受。“這樣辦事效率太高了,對於無爭議案件,工傷的事兒來一次就辦了!”

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指導意見》,明確2024年要推動線上線下政務服務能力整體提升,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管理機制和常態化推進機制,實現第一批高頻、面廣、問題多的“一件事”高效辦理,最大限度利企便民。在工傷“一件事”打包辦、關聯辦方面,昌平在全市率先建成一站式服務樣板間,實現了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待遇支付的工傷全鏈條一體化服務模式。

企業經辦人小程在昌平區勞鑒中心辦理工傷業務。昌平區勞鑒中心供圖

重塑經辦機制,一個窗口就辦結

走到昌平區勞鑒中心的門口,“綜合諮詢受理室”七個大字映入眼帘。“就是這兒了!”拿着厚厚的材料和剛剛取到的叫號憑證,小程大步走進去,在等候區坐下來等待業務辦理。

環顧四周,認定、鑒定、工傷藥費報銷、工傷待遇支付,所有跟工傷有關的業務,都集中在了一起,每個窗口都有着同樣的名稱——“綜合窗口”。

“請a021號到2號窗口。”聽見叫號提示音,小程順勢來到2號窗口。“您好,麻煩填寫下申請單,在相應業務的地方打勾,並填寫材料清單即可。”“好!”接過工作人員遞來的表格,小程快速瀏覽上面的選項,並按照材料實際情況進行填寫。當得到“認定後流轉至下一階段時,我們會及時跟您聯繫,相關補正材料您可以直接郵寄給我們”的答覆時,小程笑着表示內心的滿意。

據昌平區勞鑒中心負責人介紹,按照“以人為本、服務便捷”的服務理念,辦事大廳在前段時間進行了統一的規劃調整,除了基礎設施做了改造裝修,還專門設立了工傷“一件事”綜合諮詢受理室,經辦人在一個房間、到一個窗口、只來一次就可以辦理工傷業務。

“我們整合了勞鑒和社保兩個部門的業務,完善了內部機構的設置,形成了‘一個綜合受理室+四個業務審核組’的受審分離經辦新格局,通過規範運行,將‘多頭跑’轉變為‘只跑一次’,提升群眾辦事體驗感知。”該負責人說。

重塑經辦流程 辦理時限減少90%

小程告訴記者,在業務辦理的整個過程中,她對工傷“一件事”申請單印象最為深刻,這也是她第一次填寫這樣的“菜單式”申請單。“它就像是業務需求單,我們要辦的業務都在表格上體現了,很清晰。”

除了這張申請單,昌平區勞鑒中心還通過製作工傷“一件事”流程圖、告知書、經辦流轉表,形成“一圖、一書、一單、一表”的經辦依據,進一步優化了辦事表單、壓縮了辦理時限、減少了辦事環節,真正形成了工傷“一件事”打包辦、聯動辦。據統計,自工傷“一件事”打包辦實施以來,昌平區共精簡業務環節6項,合併減少業務材料7件,辦理時限減少90%,服務效能和群眾滿意度得到大幅提升。

流程順了,服務通道也要暢通。昌平區勞鑒中心滿足不同群眾需求,推行“首接全程跟蹤”服務制、“一對一”幫辦制、延時服務制、非工作日電話回撥制,“7x24”小時全天候“不打烊”精準服務。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共接聽諮詢電話3800餘通,綜合業務辦理2500餘件,外出調查行程共450餘公里。自工傷“一件事”打包辦改革以來,為企業群眾量身定製工傷全流程服務事項,共跟蹤服務150餘人次。

重塑經辦監督 群眾權益更有保障

流程簡化了,還要看群眾的權益能不能真正得到保障。在打造工傷“一件事”服務樣板間過程中,昌平區勞鑒中心把這件事也考慮在內,形成了內部協同、外部聯動、多方協力的監督保障格局。

“我們把工傷認定的聯查、聯審工作前置,建立未參保重點企業清單的同時,還協助區內5家製造業、運輸業企業申報工傷預防試點,目前,北汽福田試點項目成功落地,申請到市級政策資金,用於工傷預防的宣傳、培訓等方面,以提升職工安全意識。”昌平區勞鑒中心負責人介紹,除此之外,工傷待遇支付相關審核工作也被前置到工傷認定環節,如核實職工就醫情況、參保情況以及企業經營狀況等,堅持“複審對初審把關、後一環節對前一環節把關”,壓茬核准資料信息。

勞鑒中心還不斷拓寬監督保障路徑,主動加強與民政、公安、疾控等多部門聯動,全程跟進數據核查過程,同時強化對企業和法人單位的監督,提升企業主動承擔責任的意識,從源頭更快更准更穩更好地保障群眾合法權益。

據悉,接下來,昌平區將結合數字人社建設,更加強化信息基礎建設、部門聯動監督、規範待遇支付管理,發揮工傷“一件事”集成作用,優化閉環工作機制,推動服務不斷提質增效。

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編輯 張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