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研究者認為,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會持續一輩子。
原生家庭不太好的孩子,哪怕未來賺到了大錢,也很難治癒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疤,依舊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心理。
原生家庭比較好的孩子,不管是否賺到大錢,心理都特別健康,不需要治癒什麼,也不需要仇怨什麼,活在溫暖當中。
在現實生活中,到底是前者偏多呢,還是後者偏多呢?絕對是原生家庭不太好的孩子偏多。不然,原生家庭就不會成為某些人一輩子難以訴說的傷痛。
父母跟孩子,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為什麼原生家庭會對孩子造成消極的影響呢?因為父母跟孩子存在隔閡,兩代人的衝突很難妥協、緩解。
02
父母這一代人的思想,跟子女這一代人的思想,存在巨大的隔閡。
就拿70後和00後來說,絕大多數的00後都是70後的孩子。難道說,00後的思想,就跟70後的思想一樣嗎?這是不可能的。
傳統的70後,所秉持的,是傳統的一套。而靈活的00後,所秉持的,是新潮流的一套。傳統和新潮,就會產生碰撞和衝突。
子女認為,新能源、互聯網的領域才有出路。父母認為,建築、會計的領域才有出路。雙方誰也不讓誰,關係怎麼可能會好呢?
如果父母只提出建議,而不強求孩子,那孩子還會跟父母保持良好的關係。反之,父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的身上,那孩子就會跟父母對着干。
傳統的人,還會逆來順受,接受父母的一套。而當下的孩子,並不會逆來順受,也未必會接受父母的一套。如此,孩子就會在關鍵的時候,反抗、背叛、傷害父母。
兩代人思想上的衝突,會造成現實中的實質傷害,雙方都會吃大虧。
03
子女背叛、遠離、傷害父母,只因父母犯了這一個錯——想要控制子女。
無數父母都有一個觀念,你是我生的,也是我養大的,那你就該完全聽我的話,我說什麼,你就做什麼,不然就是不孝順。
這種觀念,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父母有見識,給孩子指明正確的出路,那父母讓孩子聽話,就是有道理的。
反之,父母沒啥見識,只是一味蠻求孩子聽話,這就會讓孩子反感。養孩子跟養寵物不一樣,只要是人,就會反抗。
鎮上的一位父親,從小就打孩子,沒有給孩子任何的好臉色看。哪怕孩子到了18歲,也是對他拳腳相向,完全不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多年過去了,這位父親年近六十了,兒子也三十歲了。某一天,他依舊像以往那樣,對孩子大呼小叫,還指責孩子不聽話,誰知道兒子一拳就過去,將他打翻在地。
如今,這位父親卧病在床,老伴跟兒子搬到了外邊住,只留下他一個人受苦。兒子多年的怨恨,終究化為“久病床前無孝子”的傷害。
04
父母有自己的一套,有自己的人格,子女也有自己的一套,有自己的人格,那雙方就不該相互控制,而應該相互尊重。
村裡面有一戶人家,大兒子和二女兒都對父母特別好,甚至自己不吃,也要讓父母先吃,特別孝順。
這孝順,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有原因的。從小到大,父母都傾聽子女的心聲,體諒他們的不易,甚至在他們讀大學的時候,就放手了,讓他們自由選擇人生。
子女做什麼領域,父母不干涉,因為他們覺得子女有自己的主見;子女是否結婚生子,買房買車,父母也不干涉,他們想結就結,不想結就算了,尊重子女的選擇。
父母尊重子女,子女自然也會尊重父母。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相互的。
父母總是控制子女,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們的身上。等父母上了年紀,子女也會有樣學樣,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父母的身上,兩代人互相傷害。
05
父母跟子女最好的關係,並非相互控制,而是相互體諒,相互妥協。
父母一代人有他們的局限,子女要體諒。子女一代人有他們的選擇,父母要諒解。沒有一代人是完美的,唯有體諒,才能緩解矛盾。
跟體諒相比,妥協的難度會更高。不是所有人,都會跟身邊人妥協。尤其是父母,輩分比子女大,一般都不會聽子女的話,認為自己高高在上。
做人,不要有這種“高高在上,倚老賣老”的心理。如今倚老賣老,到了晚年,卧病在床的時候,誰會來照顧你呢?
將子女逼成不孝子的,其實是父母。不再控制,讓他們自由發揮,尊重他們的人生,才是為人父母的明智之選。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