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小北
-
我們常說,你養我小,我養你老。
小的時候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等父母老了以後,我們就要讓他們安享晚年。
讓父母安享晚年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不孝順,而是有各種因素夾雜其中。
作為父母要知道,子女的孝順是有條件的,並不是只要你老了,他們就會養你,而是看你怎麼做的。
如果你只是生而不養,那麼等你老了以後,子女也不想管你。
任何時候都要知道,人是相互的,我們和父母之間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想要孝順的兒女,就要看是否能做到這2點。
1、父母的態度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態度是特別重要的,甚至可以說,父母的態度會決定孩子以後是否孝順。
倘若父母對子女態度特別好,給他們正確的教育,那麼一般來說子女是孝順的。
但如果說,父母對子女的態度不好,在孩子小的時候經常吵他們,甚至打罵,那麼子女長大後大概率上會不孝順。
千萬不要說“棍棒之下有孝子”之類的話,你要知道,一個人的童年若是總是充斥着暴力,那麼他/她的童年便是痛苦的。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在這個世上,凡事皆有因果,你種下了打罵子女的因,那麼就要承受子女不孝順的果。
朋友王梅講過一個自己的故事,聽後特別有感觸。
王梅小的時候,父母對她的態度非常不好,父母重男輕女特別嚴重,因為她是女孩,因此各種不爽,小的時候王梅幹了很多活。
王梅渴望上學,但是高中畢業以後,父母就不讓她繼續念書了,理由是女孩子長大了早晚要嫁人,念太多書沒用。
雖然王梅抗爭過,但是沒用,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
高中畢業之後,王梅就出去打工了,後來認識了現在的老公,雖然父母反對他們在一起,但王梅執意如此。
前段時間,王梅的母親生病了,弟弟打電話讓她回家伺候,王梅直接拒絕了,弟弟表示她沒有良心,竟然置母親於不顧。
面對弟弟的說詞,王梅並沒有說什麼,她也知道自己不是沒良心,只是很難做到去伺候母親,只要一想到父母在自己小的時候做的事,她心裡就特別難受。
雖然,在大家的勸說下,王梅還是回家伺候母親了,但伺候和伺候完全不一樣,有的人會用心伺候,有的人則只是應付了事。
對王梅而言純粹就是應付了事,因為她從母親身上感受不到關愛,也覺得這輩子並沒有什麼欠母親的。
王梅的遭遇,讓我不知道說什麼好,雖然孝順父母是理所應當的,不能講任何條件,可是父母若是對子女態度不好,那麼子女怎麼可能做到全身心的孝順呢?
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感觸特別深:“如果孩子是在父母的品評和謾罵中成長起來,那麼他的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自然不會感受到幸福。”
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相互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對他什麼態度,決定了孩子長大後對父母什麼態度。
因此,作為父母,如果你在孩子小的時候對他態度不好,那麼長大以後就不要指望他會從心裡孝順你,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別人。
2、父母的言行舉止
一般來說,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他們有什麼樣的言行,那麼子女也會學着,你要是想讓子女孝順你,那麼你首先要孝順自己的父母。
倘若你自己都做不到,那麼就不要逼迫孩子了,因為大概率上他也做不到。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內心百感交集。
有一個中年人,他覺得父親是自己的累贅,因此他便把老父親,扔到了家附近的山林中。
當時去扔的時候, 兒子就跟在父親身後,當這位中年人把老父親扔掉後,兒子默默的把他扔爺爺的籮筐撿了回來。
這位中年人有些納悶,就問兒子為什麼要這麼做,沒想到兒子表示之所以會留下來,當父親老了,就派上用場了。
兒子的話,讓這位中年人無地自容,他以為自己扔老父親沒什麼,殊不知在這一刻也想好了要扔他。
如果他沒有這麼做,那麼兒子自然也不會這麼想,自然也不會有被扔的風險,可是他已經這麼做了,兒子也就學着了。
看過這樣一句特別扎心的話:“作為中年父母,如果你不孝順父母,那麼孩子會耳濡目染,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這種行為潛移默化就會成為習慣。”
一個人,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實。
往後餘生,願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對他們態度好一點,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倘若你能孝順父母了,子女自然會孝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