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8年時,我第1次和婆婆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原因還是因為小寶的餵養問題。
大寶是我自己親手帶的,所以不存在和老人的摩擦問題,生了二寶後,身體生了一場大病,沒法繼續母乳餵養,所以孩子出生沒多久,就只能喝牛奶,婆婆體諒我身體不好,也從鄉下趕過來幫我帶孩子。
平時喂牛奶,換尿布,洗澡等瑣事,都是我在做,婆婆會在我休息時幫忙看看孩子,相處還不錯。
那天剛好娘家有事,我需要回去一趟,臨走時交代了婆婆,孩子每三個小時要喂一次牛奶,每次150毫升左右,不能吃多了,防止孩子積食。
鑒於婆婆平時對孩子的悉心照顧,我很放心地回了娘家。
本來是一天的時間,結果卻出了變故,硬生生在娘家多待了7天,還沒進門,就聽到小寶的哭聲。
我連忙進去抱起孩子,發現孩子滿臉通紅,身上有些發熱,二話不說,我就帶着他去了醫院,後來醫生告訴我,孩子積食了。
問了婆婆才知道,她總是擔心孩子吃不飽,動不動就給孩子喂牛奶,完全不管間隔時間,也不會按照我之前說的奶粉的濃度高低,而是一味地將牛奶往奶瓶里塞,有時甚至都呈濃稠的糊糊狀。
我覺得婆婆的方法不科學,希望她以後不要這麼做,婆婆卻說我小氣,牛奶都捨不得,說孩子能吃是福,他的兒子以前也是這樣帶過了的。
能吃真的是福嗎?吃得多了,對孩子真的沒有影響嗎?
孩子吃撐了會有哪些表現?
有些孩子吃飽了,會直接說出來,但有些內向的孩子不願意表達,或者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沒法說出自己的感受時,父母該從哪些地方發現孩子吃撐了呢?
結合小寶積食的經驗,在詳細的詢問醫生,並治療康復後,我將專家的知識總結如下:
1、消化道癥狀首當其衝。
典型表現就是腹脹,腹痛,反酸,噯氣,噁心,嘔吐,如果情況加劇,甚至會出現胃穿孔,消化道出血等情況。
2、全身多方面綜合癥狀。
例如坐立不安,呼吸困難,臉色蒼白,出冷汗,頭暈,難以入睡,煩躁等癥狀。
3、寶寶積食的表現更加明顯。
年紀小的孩子尚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些甚至沒到開口說話的年紀,吃,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身體的自然本能,只要放到嘴巴裡面,不管肚子餓不餓,都會吃下去。
這個年紀的寶寶,如果仔細觀察,也不難發現吃太多的相關癥狀:
(1)舌苔加厚,偏白或發黃。
(2)時常打嗝,放屁,或大便很臭,這是典型的消化不良癥狀。
(3)睡不踏實,尤其是晚上總是哭鬧,手心和腳心也容易出汗。
(4)免疫力低下,容易出現反覆的感冒,咳嗽。
(5)積食後,寶寶嘴唇顏色會加深,過分紅潤。
(6)對食物只是含着,不願吞下去。
所以,不管哪個年齡的孩子,只要吃撐了,哪怕他不說,表現也會很明顯,父母一定要仔細觀察。
長期吃得過多,會對孩子有什麼危害?
凡事都是過猶不及。尤其是老人,對孩子總是太過心疼,擔心孩子吃得太少,營養不夠,總認為能吃是福,殊不知,吃得過多,不僅造成營養過剩,更容易給各個器官增加負擔於孩子並無太多裨益,
1、胃腸功能紊亂。
孩子吃得太多會導致胃腸道負擔過重,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容易引發出現消化不良,胃腸道功能紊亂等癥狀,時間長了更有可能增加胃炎,胃潰瘍等疾病的發病概率。
2、大腦供血不足,頭暈。
為了保證過多的食物能夠更快速地消化,身體會自動將大部分的血液導入進消化系統,造成大腦血液供應量減少,引發頭暈心悸等癥狀。
3、肥胖,引發多種疾病。
據國家衛健委報道,在我國,青少年超重率為9.6%,肥胖率6.4%,該數據依舊呈劇烈上升趨勢。
孩子吃得過多,極易引發脂肪在體內堆積,造成肥胖,繼而引發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甚至出現性早熟的情況,也會增加孩子成年後患病的風險,必須引起重視。
如何正確地餵養孩子?
不僅是餵養孩子,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應該擁有正確飲食,科學餵養的健康觀念。只有父母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潛移默化地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和身邊人,最終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1、規律飲食,營養全面。
這裡主要包含兩點:
第一,定點定量。
吃飯不要飢一頓飽一頓,也不要餓了才想起來吃,有時甚至不吃,不管餓不餓,盡量做到點吃飯。
第二,營養全面。
為了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轉,人體每天所攝入的營養必須是全面且均衡的,不要挑食,更不要因為減肥或其他某些原因,而這不吃那不吃。
2、8分飽足矣。
偶爾一次吃撐問題不大,但不要長期挨餓或過飽,這樣對身體都不是什麼好事。
3、少吃多餐。
餓了可以適當地吃點東西,不要硬扛着,這樣只會增加犯胃病的風險。少吃多餐,少量不撐,也是健康飲食非常重要的標準。
4、減少刺激性食物的攝入。
現在的餐飲內卷很嚴重,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商家們也是做足了功課,過油,過辣,過酸等重口味食物,不斷刺激着人們的味蕾,讓人在大呼過癮的同時,不知不覺中,就吃得更多。
殊不知,這些食物雖然讓自己過足了嘴癮,卻也給身體造成了很重的負擔,該行為偶一為之尚可,決不能將它作為主要生活方式,平時依然以清淡飲食為主。
5、堅持鍛煉。
每天適當地做些運動,不僅能保持機體的靈活性,消耗過多的熱量,保持身材,更能增加身體的抵抗力。
凡事有度,適量為佳。
孩子吃得多或少,對他的身心健康都有相應的弊端,作為家長切不可抱有“能吃是福,多吃多長”的想法,一味地往孩子嘴裡塞食物,也不要因為孩子沒胃口,而滿足他大量吃外賣和刺激性食物的慾望。
只有科學規律的飲食才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