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不好數學,都是大人的錯

文|彌小木

新聞學教授沃爾特·皮特金在《學習的藝術》里提到,一個人必學的三大學科里包括了數學,因為“數學是一切有關人性的知識,一切行業知識都離不開數學。”

孩子們想學好數學容易嗎?似乎並不太容易。

《與青春期和解》里提到,初中階段的不少孩子很容易出現“數學焦慮症”。孩子一旦出現“數學焦慮症”,不僅會抵觸所有和數學相關的內容,還會產生無助感。

這種對數學的無助感,對孩子的殺傷力是很大的。我家老大就曾經在小學三年級出現了“數學焦慮症”,那時候的她,真的認為自己這輩子都學不好數學。一提起數學,全身無力、眼睛空洞地望着天花板,嘴裡說著“我真的學不好數學!我是個笨蛋!”

沒有家長聽了孩子這樣的話心裡會舒服。

還好孩子最終與“數學焦慮症”說了再見,現在很喜歡數學。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老母親開始關注與孩子數學有關的一切。

然而這份關注大多數面對的是孩子,給大人的書籍並不多。這兩天讀了一本很震撼的書——《兒童怎樣學習數學》。

《兒童怎樣學習數學》,這本寫於1990年的書,讓人忍不住多看了幾次作者寫下序的年份。

真的寫於1990年。

只不過今年才被翻譯過來!這是一本遲來的書籍。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前段時間看了一本高中數學老師寫的講如何教好高中數學的書,書中談到的學生的困境,在這本《兒童怎樣學習數學》里居然都有總結。

雖然一本是講高中數學,一本是講兒童數學,令人意外的是,孩子們在學習數學上的困境,本質上竟沒什麼差別。讓人高興的是,《兒童怎樣學習數學》手把手地教老師、家長們,該如何去教孩子們學習數學。

《兒童怎樣學習數學》,是畢業於牛津大學數學系的帕梅拉·利貝克,寫的一本面向2-11歲孩子學習數學的教育著作。作為大人的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愛上數學?在學習數學這件事上,我們能做些什麼?在《兒童怎樣學習數學》都有答案。

先學會理解吧

心理學教授勞倫斯·斯坦伯格提到,想讓孩子告別“數學焦慮症”,大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

大人理解孩子學習數學中的困境,並沒那麼容易。還好《兒童怎樣學習數學》從易懂的角度,讓作為大人的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孩子。

《兒童怎樣學習數學》分享作為孩子,他們是如何理解數學概念的,他們最初是如何學會“數字”、“+”等等的。書中除了非常細緻的教學,還有理論內容的延伸,分享了皮亞傑理論、理查德·斯根普、傑羅姆·布魯納、卓頓·迪恩斯四位心理學家的理論。

記得孫瑞雪老師分享過,她會將那些心理學理論裝進心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兒童。面對孩子怎樣學習數學這件事上,我們也可以把各種和孩子學數學有關的心理學理論裝進心中。

當作為大人的我們,真正理解孩子們在學習數學這件事上的困境,再面對孩子不會的題目時,也就能多一些耐心與思考。

學好數學四步驟

孩子們想學好數學,其實是有秘訣的。秘訣是什麼?看起來似乎是簡單的。 帕梅拉·利貝克在《兒童怎樣學習數學》提出學習數學四步驟:體驗-語言-圖畫-符號

“圖畫”和“符號”最常見,孩子們也最不缺。教材、教輔、各種書籍,都可以是數學相關的“圖畫”和“符號”。

孩子們最缺的是“體驗”和“語言”。

什麼是“體驗”?帕梅拉·利貝克給出的定義是:對具體物體的體驗

換句話說,“體驗”就是“感受”。想讓孩子理解一個數學概念,不對,是任何概念,是先讓孩子用大量的活動去感受,也就是“體驗”它。

讓孩子“體驗”一個概念,或許我們都該向海倫·凱勒的家庭教師沙利文學習。為了讓海倫·凱勒理解“水”,當海倫·凱勒掉進小河,沙利文在河裡時,就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下“水”的字母。喝水時,沙利文也會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下“水”。總之,沙利文是讓海倫·凱勒全方面去“體驗”“水”,直到海倫·凱勒真正理解“水”代表了什麼。

孩子們學習數學,第一步離不開的就是“體驗”,而“體驗”,恰恰是孩子們所缺少的。這種缺少,也就造成了孩子們對數學概念的難理解。

什麼是“語言”?帕梅拉·利貝克說“描述這種體驗的口頭語言”。為什麼“語言”這麼重要?中學高級教師高去霞分享過,在教學的過程中,她會讓孩子們把思考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是讓思維顯性化,也是讓孩子學好數學的一個好方法。

並不是所有老師都如高去霞老師般重視,將思維用語言顯性化,更別提家長了。事實上,大多數的我們,都忽視了孩子學習數學中的“語言”這一步驟。

數學的“語言”權,大都在老師、家長們這一邊。不信你看,在講解題目時,滔滔不絕的大多數是大人,小孩只是安靜地聽。要是講了幾次孩子還是不懂,動氣的大人很容易情緒失控。

想讓孩子學好數學,是時候把“語言”這個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們。講完題目時,試試讓孩子用“語言”描述出來。

孩子們想學好數學的秘訣就在這“體驗-語言-圖畫-符號”四步里,用與不用、如何用,在孩子們最初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老師、家長們的事情。

示範的力量

看《兒童怎樣學習數學》,眼眶有些濕潤。這又不是一本小說,為什麼會濕潤?

帕梅拉·利貝克手把手地在教閱讀者,如何去教孩子們數學。這是“示範”的力量啊!令人感動的,就是這份簡單又純粹的“示範”力量。

看過一些和數學相關的書,大多數偏向理論。對於家長來說,理論看過就看過了,如何在實踐中落實?一頭霧水(比如我)。《兒童怎樣學習數學》,解決了這種困惑。

一場活動,需要什麼材料、怎麼說、怎麼做,《兒童怎樣學習數學》是一句話、一句話地分享。這是一份極為難得又珍貴的示範。

除了手把手地教,帕梅拉·利貝克在書中還會提醒大人,記得從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說起換位思考,帕梅拉·利貝克就是換位思考的踐行者,她是知道實踐的難處,也是知道如何讓大人去真正學會換位思考的。

有了這本《兒童怎樣學習數學》,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數學的互動,該如何更好地引導、幫助孩子理解數學概念,有了實打實地可學習的對象。

感謝《兒童怎樣學習數學》里的示範。

我們能做什麼?

有人說專業的事情教給專業的人,教學上的事更是如此。孩子學數學這件事,完全教給老師,真的對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分享一件真實的事情。一位媽媽給我看了她兒子老師發的一段視頻,視頻里,老師一邊責問孩子為什麼這題不會,一邊用手時不時推一推孩子的手臂。孩子全程沒有應答,除了閃躲的眼神。

這位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不會的是15+9的算式。孩子天生會計算嗎?別的孩子會了,他就一定要會嗎?這位老師這樣簡單粗暴的教法,孩子很難真正學會,哪怕記住了答案,內心也會增加一層對數學的抵觸。

孩子學不好數學,是孩子的錯嗎?並不是。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是大人的錯。是大人沒有給孩子足夠多理解數學概念的機會,是大人沒有讓孩子有足夠多的數學體驗,是大人忽視了孩子理解概念的層層遞進。

還好《兒童怎樣學習數學》來了。

想讓孩子學好數學、愛上數學,作為大人的我們,可以做的有這三點:

  1. 牢記“體驗-語言-圖畫-符號”這四步驟。
  2. 思考如何讓孩子有更多的體驗機會,如何讓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
  3. 少說話,多思考,多實踐

當孩子不理解數學中的某個概念時,我們不是去責問“為什麼說了那麼多遍還是不會?”,不是脫口而出“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而是回去找找被卡住的點在哪裡,我們該怎樣讓孩子去體驗這個概念。

真正需要我們做的,是引導孩子、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孩子。

《兒童怎樣學習數學》是一本需要細讀、需要好好消化、需要好好實踐的書,有孩子的家長人手一本都不為過。

感謝浪花朵朵出版了這本書,感謝大陸老師翻譯了這本書,感謝推薦我閱讀這本書的老師,感謝與《兒童怎樣學習數學》相遇。

相信我,讀《兒童怎樣學習數學》,你一定不會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