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位74歲奶奶的蝸居:16㎡小家沒電沒暖氣,她卻一住就是30年

有時候我真覺得,生活中的諸般瑣事都讓人活得太累,也許人們這一生都很難不被外物牽扯,遵從本心而生活,屬實無奈……但今天要說的這位奶奶,卻並非是如此。

今年剛剛74歲的安妮,就照着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過了30年,她獨居在德國小鎮的一間木屋中,這間木屋僅僅只有16㎡的面積,且並沒有通電、通暖氣。

或許在我們看來,這樣的生活有些難熬,但對安妮來說,卻是一種能讓她內心感到平靜的、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

30年的時間裡,安妮奶奶獨自一人,帶着她養的一條小狗,生活在這間16㎡的蝸居中,雖然居於小鎮內,又好像有種出世的感覺,還真挺讓人佩服的!

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家,又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呢?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看看~

16㎡小家的大致格局

我們先來簡單說一下,這間蝸居內的布置吧。

▲安妮的迷你小木屋

蝸居僅有16㎡的面積,推門進入家中,屋內的景象一目了然。

  • 安妮奶奶的蝸居內除了衛生間以外,其餘空間完全是開放式格局,入門右手邊的角落是廚房,正對面的卧室床鋪靠窗擺放,陽光透過落地窗照進家中,顯得和煦又通透。
  • 床尾安裝了一組小收納架,上面用來收納書籍雜物,收納架的旁邊,既裝出了一個小小的地窖,代替冰箱存放食物,還做出了一間小閣樓,當做雜物間使用,收納充足。
  • 因為安妮喜歡這種樸素的生活方式,所以家中既沒有電也沒有暖氣,冬天就靠燃木爐來取暖,用電也僅僅依靠一張太陽能板給手機充電,我們後面都會一一說到。

進入蝸居內的客廳廚房空間

推開這間16㎡小木屋的正門,便可以去到這間頗具“原始感”的蝸居之內。

30年來,安妮奶奶一直精心維護着自己的這間蝸居,雖然從外牆上能看到些許斑駁的感覺,但小木屋整體結構仍舊是非常結實,她打趣地說到,感覺它還能再堅持個一百年。

▲右手邊是廚房和客廳

正門右手邊的角落空間,留給了廚房和客廳,但安妮奶奶家的廚房和客廳,卻和我們記憶中,或者說是想象中的有所不同。

所謂廚房,其實就是一台老式的燃木爐,平時燒水、做飯,冬天取暖,都靠它解決,見不到櫥櫃和灶台的影子;客廳就更簡單了,只是利用木箱當做小桌(也是餐桌),席地而坐,質樸而自然。

74歲的安妮奶奶說,她自己完全不會覺得坐在地上不方便,反而自己還非常喜歡待在這個木箱充當的小桌前,做做手工、吹吹長笛,甚至是簡單地晒晒太陽,生活怡然自得。

▲廚房用品都放在地板上

包括鍋碗瓢盆在內,常用的一些廚房用品,或是掛在旁邊的牆面上,或是直接放在爐旁的墊子上,顯得隨性而洒脫,要做飯的時候,安妮奶奶往往會順手將它們清洗乾淨,倒也方便。

唯一比較麻煩的就是燃木爐需要時不時地進行清理,尤其在冬天的時候,清理頻率會更高一些,但她30年間倒也早已習慣。

▲廚房旁邊的收納櫃

廚房旁邊,一組收納櫃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用來收納衣物、生活雜物,讓16㎡的小空間內保持整潔乾淨。

下層則設有隔層,方便將各種碗碟餐具、瓶瓶罐罐和廚房需要的東西分類收納,不僅保證了拿取方便,同時關上櫃門後,也可以隱藏其中,避免給小家帶來雜亂的感覺。

陽光明媚的靠窗卧室

再往屋裡走去,安妮奶奶的單人床墊,就放在了靠窗的位置。

▲床墊直接靠窗擺放

小小的單人床墊直接靠窗擺放,30年來,安妮奶奶一直睡在這裡,因為家裡沒有電,所以晚上常常會很早睡,而早晨呢,又會被明媚的陽光叫醒,這是她一天感覺最幸福的時刻。

我個人感覺,這間蝸居內之所以不會讓人感覺太過逼仄擁擠,開放式的裝修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得益於床邊這六扇大窗,將充足的自然光線帶入了家中。

▲安妮奶奶的卧室

安妮奶奶的這間卧室里,唯一的用電設備就是床頭的一盞簡易檯燈,它夾在床頭的隔板架上,調整燈頭位置,就可以實現不同角度的照明。

晚上睡覺前,她常常會看上一會兒書,這時,簡易檯燈帶來的微弱照明,就顯得彌足珍貴,想想這種超節約用電的環保生活,是不是也挺浪漫的?

哦對了,從卧室打開窗戶,可以直接去到後院兒的庭院中,春夏時節綠意盎然,秋冬之季清冷蕭索,住在蝸居的這30年時間裡,安妮奶奶總是對窗外的景色保持着新鮮感。

床尾書架、地窖和閣樓收納

床尾一整面牆,都做成了書架收納空間,用來收納安妮奶奶的諸多書籍。

▲開放式書架收納

書架分為三層,中間兩層用來放置書籍,畢竟家裡沒有電視電腦等家電,安妮奶奶平時的娛樂也全靠看書讀報;原本家裡的書要更多一些,但她卻一直積極斷舍離,將書本保持在利用兩層架子就可以收納下的數量內。

架子頂部放置一些擺件,底部放上小木箱,一些蔬菜食材也收納在這裡,對了,還有她養的狗狗的小窩,也放在了一旁。

安妮奶奶也會時不時地做一些手工長笛,有時候自己留下用,有時候拿出去售賣,也算是一份生活中的樂趣。

▲書架旁的小地窖

沒有電的家裡,食物保存自然不能依靠冰箱,於是乎她靈機一動,在蝸居下面挖了一個小地窖,用來存放一些需要“冷藏”的食材,夏天放個四五天也不會壞。

這種傳統的收納食物方式,我真的是服了~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閣樓上方是雜物間

通過書架邊上的梯子進入小閣樓內,利用縱向空間,打造出一個小小的雜物間,蝸居內之所以不會太亂的原因之一,也和這個雜物間息息相關。

雜物間內,主要用來儲存收納安妮奶奶的日用雜物、大件被褥,和一些露營用品,堆在閣樓上,避免佔用室內寶貴的生活空間,細節布置太貼心了。

門口簡單布置的衛生間

家中最後一處空間,便是房門後面的衛生間了,它單獨放在一個小隔間里。

▲衛生間用帘子代替門扇

因為安妮奶奶是一個人住,所以衛生間僅用一張帘子代替門扇,既節省了空間的浪費,又可以增加通風換氣能力,不至於讓小衛生間內太過憋悶。

掀起帘子,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簡易的洗漱區,用水盆和高桶,做出了洗手洗臉的空間,放在角落中剛剛好。

▲浴室小隔間

裡面的浴室是一個單獨的小隔間,蹲便代替馬桶不佔地兒,水桶代替花灑,也可以進行簡單的洗漱和沖涼。

看到這裡,或許很多小夥伴都會問,用水和排污怎麼解決,實際上,安妮奶奶的這個小家在鎮子里,進水排水系統很齊全。

後院兒的休閑區域

說完16㎡的室內空間,我們再來說說安妮奶奶的後院。

▲後院的摺疊椅和小木桌

她在後院做出了一個簡單的休閑區,平時在這裡晒晒太陽、織織毛衣、看看書,一個人的生活別提多愜意了。

午後端上一杯茶,躺在陽光投下的斑駁樹蔭里眯一覺,感覺整個人都被治癒了!不得不說,這種生活節奏真是讓我羨慕得很。

後院剩下的空間,都留給了綠地和樹木,一眼望去生機勃勃,很有田園居所的閑適意境。

前院兒也放上了一張小圓桌,與後院是完全不同的氛圍感,這裡的花草樹木會更高一些,盡量讓小屋處於植被的包裹中,生活隱私感非常強。

其它必要的生活設備

最後,我們來簡單說一些家裡其它的必要生活設備。

▲房子旁邊收納柴火

房檐下,堆積着半牆高的柴火,因為安妮並沒有讓家裡通暖氣,所以冬天的時候,無論是取暖和做飯,都要依靠這些柴火。

平日里,堆放着的柴火彷彿也是小家外牆裝飾的一部分,看起來質樸又自然。

▲冬天點起燃木爐

冬天的時候,點起屋內的燃木爐,整間屋子都會變得暖洋洋的,她養的一條小狗,也喜歡窩在爐子旁邊小睡一會兒,那畫面想想就覺得溫馨。

▲院子里的水井

在院子里,還有一口蓄水井,主要用來存放雨水,安妮奶奶說自己算過,除了每天要喝的水以外,她自己每天用的水也就大概5升左右,沖馬桶、清潔衛生的水,基本都從這口蓄水井裡來,儘可能節約,避免浪費。

至於用電嘛,我們前面也說過,她只有一塊簡易的太陽能板,用來給手機和床頭燈進行充電,想想家裡也再沒有其他的電器,一切都保持着生活最原始的狀態。

文末總結

看到這裡,我們也算是“雲參觀”了一次安妮奶奶的小家,大家覺得怎麼樣,是不是感覺很特別呢?

我個人感覺,這個小家雖然只有16㎡,且沒有通電通暖氣,但它該有的功能基本也都有,而且被安妮奶奶布置得很舒適,也難怪她一個人能自給自足,在這裡生活30年的時間,服了!

當然啦,雖然我很羨慕安妮奶奶的這種生活方式,但也自知堅持不下來,畢竟有很多不便之處,只能說,對於這樣的生活方式,我羨慕、我嚮往,但自知不可為……

如果換作是你的話,你又能不能像安妮奶奶一樣,堅持在這樣一個16㎡的蝸居里生活三十年的時間呢?~

感謝閱讀!

(圖片:SWRHT,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