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套210平的複式裝修案例,差點沒忍住點進去——畢竟“裝修留水泥面”這種操作,聽着就像沒完工的工地。可點進去一看,好傢夥!水泥牆、木樓梯、原木桌……這混搭出來的效果,比精裝房還讓人舒服,評論區全是“接地氣”“想抄作業”的呼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咱們今天就來扒一扒這套“反套路”裝修的走紅密碼。
這哪是“沒完工”?分明是把“鬆弛感”刻進了牆裡
這套房子是業主的郊區第二居所,平時周末或休假才去住,主打一個“逃離鬧市、放鬆心情”。所以裝修時沒選華麗的歐式或複雜的美式,而是定了現代休閑風格——關鍵是“頭一次見裝修留水泥面”的操作,反而成了最戳人的亮點。
先看玄關:半堵牆隔出玄關和客廳,既是隔斷又是小收納架,換鞋凳下還留了開放式鞋槽,常穿的鞋子往裡一塞,不用翻箱倒櫃,也不怕悶出味道。
這種“底部留空”的設計,現在可流行了!
很多現代簡約風的案例都這麼做,既實用又能拉長視覺層高,比傳統封閉式玄關靈活多了。
客廳更絕——直接沒裝電視!
業主說,來這兒就是想放下手機、少看屏幕,和家人說說話。
沙發往那一擺,光線從窗戶灑進來,隨便靠會兒都能眯着,比盯着電子屏舒服十倍。
這種“去電視化”的設計,最近在年輕家庭里特別火,畢竟誰不想回家後多些“面對面”的溫度呢?
最驚艷的還得是樓梯:下半截保留水泥面,上半截鋪了木地板,水泥的粗糲和木頭的溫潤撞在一起,土得高級,土得親切。
樓梯底下還做了置物架,擺幾瓶紅酒,晚上拿一杯坐樓梯上喝,氛圍感直接拉滿。
後來查了才知道,這種“微水泥”材質現在可流行了!它表面有自然肌理,比普通水泥更細膩,還耐臟好打理,很多設計師拿它當“高級感神器”。
細節里藏着的“生活哲學”:越簡單,越懂生活
除了水泥面,這套房子的細節處處透着“不講究卻講究”。比如餐桌是姐夫找熟人定做的實木桌,看着笨笨的但分量足,摸起來有木頭的紋路,吃飯時手搭在上面,能感覺到歲月的溫度;廚房特意留了外區,洗水果、切個小零食不用進油煙區,做完飯出來擦把手就能坐餐桌邊,和家人有一搭沒一搭聊天——這哪是裝修?分明是把“過日子”的場景提前演了一遍。
書房更有意思:黑色和原木混搭,水泥柱旁邊還砌了個水泥台,灰撲撲的,但擺兩本書、一盞檯燈,竟比那些雕花書桌還耐看。
設計師說,這種“粗材質+細搭配”的手法,是故意的——水泥的“野”能壓得住黑色的沉悶,原木的“暖”又能中和水泥的冷,最後出來的效果反而“高級得很”。
陽台也沒浪費,打了一圈柜子,既能收雜物,又能當休閑區。
周末曬着太陽坐這兒看書、喝茶,腳下是柜子,手邊是綠植,比窩在沙發里刷手機強多了。
這種“收納+功能”的設計,現在可算裝修界的“頂流”——誰不想家裡每個角落都“有用又好看”呢?
網友吵翻了:這是“偷懶”還是“高級”?
案例火了後,評論區分成兩派:一派覺得“水泥面多臟啊,打掃起來麻煩”,另一派喊“這才是真生活,比貼瓷磚有溫度”。其實懂行的都知道,現在的微水泥技術早不是以前的“粗糙水泥”了。它表面做了密封處理,防塵防污,用濕抹布一擦就乾淨,耐用性不比瓷磚差。至於“偷懶”的說法,更是冤枉——保留水泥面看着簡單,其實對施工要求更高:牆面要打磨得均勻,肌理要自然,稍有不平就會露怯,反而比貼磚費工。
還有人問“這樣裝修貴嗎?”其實不一定。微水泥的材料費比瓷磚便宜,但人工費高;實木定製餐桌雖然貴,但用個十年八年都不會壞,反而比買現成的“快銷傢具”划算。更重要的是,這種裝修沒有“為了好看硬加的東西”——每一處設計都在解決生活里的小麻煩:開放式鞋槽解決換鞋彎腰,廚房外區解決切水果要跑遠,樓梯置物架解決紅酒沒地兒放……這不就是“裝修該有的樣子”嗎?
從“精裝風”到“水泥風”: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這套房子走紅,其實藏着當代人的居住焦慮。
這些年,“精裝房”“輕奢風”大行其道,家裡恨不得每個角落都鑲金貼銀,可住進去才發現:水晶燈太招灰,大理石地面冬天冰腳,雕花傢具擦起來手酸……我們好像為了“好看”,把生活的“舒服”丟了。
而這套“留水泥面”的複式,恰恰戳中了痛點——它不完美,甚至有點“土”,但它是“活”的:水泥牆上可能會有劃痕,木樓梯踩久了會有包漿,實木桌角會磕出小坑……可這些“不完美”,反而讓家有了“人住過”的痕迹。就像網友說的:“以前覺得裝修要‘像樣板間’,現在才明白,最好的家,是‘像自己’。”
或許未來的裝修潮流會變,但有一點不會變:家,終究是用來“過”的,不是用來看的。那些留在牆上的水泥面、沒裝的電視、定做的笨桌子,不是“偷懶”,而是對生活最真誠的尊重——畢竟,最舒服的日子,從來都不需要“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