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喜歡小微盆景的盆友們,介紹一下如何培育金彈子小苗,省錢省力的快速製作小型盆景。
雞血紅圓形金彈子,圖1
金彈子是川派製作盆景的當家素材,原產於川、渝、湘一帶。我們北方許多盆友喜歡金彈子,只能通過網購成品盆景、樹樁,但是這些做法花費較高。
與其他樹種相比,繁殖金彈子並不困難。能自己做,為什麼還要花錢?喜歡盆景的人,只要準備一個瓦盆、塑料桶、泡沫箱或者廢棄的木箱,弄點細河沙、生根粉,有個細嘴噴壺、剪刀、紗布就行了。
當然,這些工具不是一次性的,還可以扦插其他素材,如中國、日本紅楓、郎榆、朴樹、三角梅都可以。
嫁接雞血紅的原生樁,圖2
1、種子育苗
種子育苗的優點在於可能出現變異性苗子,如出現對聯紅、雞血紅。
我們採集、網購種子催芽,催芽有兩個辦法:①可在雨水到驚蟄時節,使用低溫沙藏法,露天把種子埋在沙里潑水降溫或者堆雪培起來,到春分、清明前可以開口露白播種。
②可用保溫瓶作為催芽容器,將種子浸泡在30-40度左右的溫水裡,恆溫兩天軟化種皮,然後取出來包裹紗布,放在瀝水的網子上面,覆蓋棉絮或者雙層紗布。
注意室溫18-22度左右,每天噴洒40度左右的溫水3-4次,6-7天種子破口扭嘴時,噴水水溫降至20度左右。
此時把暴晒後的細河沙放在準備好的木箱、瓦盆內,把種子均勻間隔15cm點播,再覆蓋2cm細沙。
嫁接2年苗,圖3
容器基質保持20-25度,濕度60-70%;如是春季播種,可以覆蓋地膜,夏季播種需要通風降溫。
無論是春夏秋哪個季節,都不能水分太大,看着有潮氣不能有水反光。出苗後15天可用1‰磷酸二氫鉀溶液噴洒葉面,此時仍要注意通風透氣,忌暴晒、積水,維持河沙濕潤,要防止立枯病(廣枯靈、惡霉靈、福美雙)。
一般育苗第一年無須移栽,可待來年春天看長勢更換泥炭土、腐葉土、河沙,並加入微生物菌肥和腐熟的豆餅。
截根繁殖,圖4
2、扦插育苗
愛好盆景的人對扦插並不陌生,扦插金彈子較為輕鬆。可於春秋季節選擇1-3年生的枝條,萌芽生根快。
扦插時注意6點:①潛伏芽沒有損傷;②忌嫩枝扦插,盆友們不易掌握,容易爛接穗。忌4年生以上的老枝,掌握不好濕度,剪口木栓化生根困難。
③上下剪口斜面光滑,有2-3個芽眼,留下一個葉片,最少也要有個葉柄;
扦插生根,圖5
④使用生根粉時先溶解,浸泡時間不低於1小時,扦插時不可直接插進去。必須鐵棒打孔,或者挖沙斜埋接穗45度,埋住部分2/3。忌直立扦插,忌硬查損傷皮層。
⑤防止剪口腐爛。扦插後不要急着澆水,暴晒後的河沙可待2-3小時後再澆透水,藥物消毒的濕潤河沙可待3-5天澆透水。春季扦插可用地膜覆蓋,秋季可用腐殖物覆蓋;放在陰涼通風處,溫度20-25度(穀雨或者秋分前後),不見直射光。
⑥注意:夜間降溫幅度太大時進屋,既要保濕還不能水分太大,噴洒保濕的水溫20度左右,不宜過低或過高,不能使用營養土或者肥料。
扦插苗,圖6
3、改接換種
①砧木:可用播種苗、扦插苗、彈子雄株作為砧木。
②品種:以黃葫蘆、雞血紅葫蘆、黃圓果、紫紅圓果、燈泡對聯紅、子彈銅黃、燈籠黃、扁圓飄紅果最好。其他果形還有30多種,盆友們可以留意選擇,慢慢收集,自己做個彈子園。
嫁接成活,圖7
4、分株繁殖
此種方式需要自己有成型的彈子熟樁,切記不要在生樁上使用。對於原生形態較好的金彈子,不贊同使用這個做法,因為我們截取原株根莖上的分孽移植,需要切斷主根,這樣會破壞原有的多干、根盤。
只有川渝一帶的多年熟樁或者苗圃樁可用這個做法,移植、養護方式類似培育生樁,此處不再複述。
截干繁殖,圖8
5、壓條、截干、高壓繁殖
這個做法也要自己有地栽的金彈子。①壓條繁殖:熟樁金彈子萌孽多,可取邊緣位置,把不需要造型的枝條壓倒拿彎。操作時需要多次拿捏,不能急於求成。
一般來說枝條基部不易壓條,梢頭太嫩,只有木質化的中部最適合壓條繁殖。把枝條基部用重物吊拉固定,中部下面輕刮一層皮,塗抹生根粉後壓沙。這個做法還有個好處,待1-2個月生根後剪截,剩餘枝條還能繼續造型;
截根繁殖懸崖式,圖9
②截干繁殖:春季萌芽前,在原樹樁上截取較粗的枝幹,修剪截好的枝幹截口,放入清水中浸泡2天再塗抹生根粉(僅限於低溫春季),然後沙培,露頭部分纏膜保濕。
5-6天後澆足加入2‰果糖的透水,此種方式只要不積水、無大水,生根也很快,約有1-2個月生根。
切記生根前肯定會來芽,如果來芽在1個月後,此時已經生根,但是不足以吸水,我們不要疏芽,可用體外補水的辦法;③高壓生根。
高壓生根繁殖,圖10
總結:喜歡金彈子的盆友,春季萌芽前適宜扦插多年生枝條、截干沙培;春夏季適宜扦插一年生枝條、刻傷壓條、分株繁殖、高壓生根。
但要注意,無論是暴晒消毒的河沙還是稍微濕潤的藥物消毒河沙,都不要立刻澆水,否則剪口處很容易有水漬狀腐爛,開始是一點點暗褐色,後期爛斑點越來越大,出現一邊癒合生根,另一邊腐爛的情況。
扦插成活,圖11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了解更多盆景養護知識,關注公眾號“盆景閱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