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麻(Linum usitatissimum)是一種草本植物,柔美纖細的她有着30~120厘米的玲瓏身姿,細長的莖稈和披針狀的葉子,還有着迎合了現代人審美的淺藍紫色、略帶光澤的花朵。如果你在花壇里見到她,一定會被她清新、精緻的面龐所折服,甚至可能誤以為這是一種近幾年才出現的栽培觀賞花卉。如果真是這樣,那可就錯了,人不可貌相,植物也是如此,千萬不要因為花朵的高顏值而低估了任何一種植物的應用潛力。實際上亞麻是一種長久陪伴着人類的植物朋友,她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是全方位的,它的觀賞價值在“油料作物”和“纖維作物”這兩個頭銜面前顯得不值一提。
借用一句俗語來形容她,亞麻“上得了廳堂,也下得了廚房”。
▼ 亞麻花朵、植物畫|左圖來源於PPBC,右圖來源於維基百科
▼ 花壇中的亞麻|殷茜 攝
亞麻與油畫藝術
▼
亞麻的存在成就了西方500多年來的油畫藝術,讓那些博物館廳堂之上的油畫作品歷經百年仍熠熠生輝。亞麻布是製作油畫畫布的常用材料。第一張由亞麻製作的畫布可以追溯到1410年左右,一位法國人偶然發現亞麻布是種十分理想的油畫基底材料,而在此之前,人們只能在笨重的木板上作畫,木板容易受潮開裂或變形,想長期保存就要格外小心翼翼,木板更是讓巨幅作品的繪製變的尤為艱難。替代品亞麻畫布的出現為油畫創作打開了新局面,它堅固柔韌,輕盈耐久,最難能可貴的是,它可以長期與顏料緊密貼合不易剝落,並呈現出獨特的肌理感,經過幾百年的探尋和實踐,人們仍舊青睞亞麻畫布,毫無疑問,亞麻是萬里挑一的油畫基材。
▼ 亞麻畫布
亞麻籽油還是製作油畫顏料的常用材料。油畫顏料由色素粉末和載色劑夠成,挑選一款優質載色劑的難度一點也不亞於尋找好看的顏色,它要能黏合粉末、透明流暢,還要利於敷塗、結膜牢固,這要求它在流動性和黏着力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它乾燥的速度要剛剛好,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在眾多條件的篩選之下,人們否決了棉籽油、豆油、葵花子油等眾多候選項,最終挑中了亞麻籽油這個“剛剛好”。在化工業發達、新材料輩出的今天,人們仍會延續傳統的作畫方式,可以說亞麻貫穿着油畫藝術的發展史。
▼油畫顏料組成
您可能會好奇,為什麼總是亞麻?僅僅是出於巧合嗎?這要追溯到亞麻和人類的緣分之初。自古以來,亞麻纖維和亞麻籽油世世代代被人類利用着,根據歷史記錄,保存至今的亞麻布最早可以追溯到8500年前以色列Nahal Hemar洞穴中的針織品,約公元前7000年,生活在肥沃新月地區的人們就開始栽培亞麻以獲得其油料,古巴比倫人和古埃及人都曾使用亞麻布料。如布料縱橫交錯的經緯線一般,亞麻與人類的關係早已密不可分,它滲透在一粥一飯、一針一線的煙火氣里,是人們隨手可得,最為熟識的生活材料,在漫長的時間裡,人們一定在各種各樣的場合對亞麻的性質進行着實踐摸索,因此,亞麻出現在油畫的發展史中完全不是一個巧合。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位親密的植物朋友在其他場合的表現。
▼ 從死海附近的昆蘭洞穴發現的亞麻布
廳堂上的亞麻纖維
▼
亞麻纖維既柔軟又堅韌,表面具有光澤,質地好似金褐色的頭髮。相比我們熟知的棉纖維,它更強韌,更透氣,吸水性更好,但彈性更小,柔軟度更低,也更容易起褶,亞麻面料手感光滑,經過反覆洗滌會變得更柔軟,它的穿着感受是很出色的,冬暖夏涼,吸濕保濕。亞麻纖維是一種韌皮纖維,取自亞麻莖稈的韌皮部,從它的解剖結構上來看,韌皮部僅是莖稈橫截面中薄薄的一圈細胞,其間穿插着細長成束的韌皮纖維,它們的存在可以為植物提供強度。從如此纖細的莖稈里獲得如此少量的纖維,可以想象需要何等艱辛的勞作,也從側面體現出這些纖維的價值。我們所熟知的其他麻類作物,包括大麻、黃麻和苧麻,被我們利用的部分也是韌皮纖維。由韌皮纖維製成的材料具有相似的特性,例如它們的乾燥速度比棉花和羊毛更快,在潮濕時更為結實,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使用現代合成材料之前,繩索和船帆等都由麻繩所制。
▼ 亞麻植物到紡線
▼ 亞麻的橫截面結構
▼ (a) 亞麻纖維的縱視圖(10000倍放大)和(b)橫截面(30倍放大)
▼ 亞麻:亞麻桿、纖維、紗線、機織和針織亞麻紡織品|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亞麻纖維在依賴手工業的年代是不可多得的自然饋贈,在許多個世紀里,亞麻布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主要服裝材料,根據亞麻纖維品質的不同,它既是服務於底層民眾的日常服裝,也是專屬於皇室貴族的華美禮服,它是通用於所有人,在所有氣候和季節里穿着的內衣和睡衣,還是床單、餐巾等其他家用織物中的主角,12世紀的歐洲女性,從少女時代起就開始攢錢預備出嫁時使用的亞麻製品,連聖經中也提到天使穿着亞麻布。直到18世紀末,軋棉機的發明使棉花生產更具成本效益,隨着紡織業的崛起,纖維更長、更易分離的棉纖維,因為更適合於工業化進程而取代了亞麻的地位,但亞麻從未從我們的視野里真正消失,由於它非常適合製作挺括的袖口和漂亮的夏裝,亞麻布仍是縫製高檔服裝的首選,19世紀末,上流社會男裝的標誌之一就是一套由淺色亞麻布製成的暖和西裝。
經過一番摸爬滾打,直到今日,亞麻退出了內衣界,躋身進時尚圈,它自成一派的褶皺質感,與文藝氣質完美匹配,它在土壤中比棉花更容易生物降解,與綠色環保理念高度契合,返璞歸真的亞麻如今是森系風和綠色環保的代言人。
▼ 18世紀中期,亞麻羊毛混紡的女裙
▼ 19世紀中期,棉麻混紡的男士西裝
廚房裡的亞麻籽油
▼
亞麻不僅屬於西方,在中國也很出名,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從大宛國帶回了亞麻,由於它出自胡人居住的地區,俗稱胡麻,張騫引種亞麻主要是看中了其油用價值,考古發掘證明,我國油用亞麻最遲在兩漢之際就已在西北地區開始種植。
亞麻籽油如今是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由於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含量高達50% 以上的α-亞麻酸(ALA),因此被稱為“高原深海魚油”,ALA屬於ω-3系列脂肪酸,在機體內通過代謝可直接合成二十二碳六烯酸,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因此亞麻籽油具有降血脂、降血壓、增強免疫力、提高記憶力等諸多保健作用,此外,亞麻籽油中富含的有益脂質伴隨物,如生育酚、植物甾醇和多酚等。既能讓人健康、聰明,還能有利生育,這麼好的油料作物怎麼會不受歡迎呢?亞麻一經引種,就受到中原地區人民的喜愛,它和汗血寶馬一起被譽為“大漢雙寶”,成吉思汗和他的軍隊也有吃胡油的習慣,他的蒙古大軍曾經統治了世界近三分之一的版圖,這其中說不定也有亞麻籽油的功勞。
▼ 亞麻籽油中發現的代表性甘油三酯,由亞油酸、α-亞麻酸和油酸衍生而成。
為了保護亞麻籽油中的營養成分不受高溫破壞,購買冷榨亞麻籽油是個不錯的選擇,美中不足的是,亞麻籽油中含有大量不飽和酯類,暴露於空氣中易發生氧化聚合反應,所以冷榨亞麻籽油需開封后儘快食用,並且要密封儲存在冰箱內,否則會很容易出現我們俗稱的“哈喇味”。在烹調時可以更多選擇涼拌、蒸煮而非煎炸的製作方式,亞麻籽油最簡單的吃法是拌酸奶,15ml亞麻籽油配上200ml酸奶攪拌在一起,可以直接食用,營養又美味。
▼ 亞麻籽油拌酸奶
正如亞麻布料上那些無法人工撫平的褶皺,彰顯着它的古老與浪漫,正如亞麻籽油里那些稀有珍貴的成分,訴說著它的智慧與品質。上得廳堂的,下得廚房的亞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陪伴人類左右的植物密友。簡單和精緻,傳統與新潮,從廉價到高端,從淳樸出發,到回歸環保,人類評判世界的標準在變,但亞麻的傳奇不變。
參考文獻:
https://textilefashionstudy.com/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of-flax-fiber/
https://blog.fabrics-store.com/2015/04/02/a-brief-history-of-linen/
[1]Goudenhooft C . Multi-scale characterization of flax stems and fibers: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erformances. 2018.
[2]Evolution of the ultrastructure and polysaccharide composition offlax fibres over time: When history meets science [J]. CarbohydratePolymers, 2022, 291(1):119584.
[3]糟帆, 丁彩雲,馬玉婷, 等.不同制油工藝對亞麻籽油品質及抗氧化活性的影響[J].中國油脂,2022, 47(9): 13-18.
[4]苗妙.淺析油畫材料和媒介的使用[J].油畫. 2017,(03):122-127.
【作者】殷茜 國家植物園科普館高級實驗師。2010年任職於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園藝科普中心,先後從事植物保護,珍稀瀕危植物引種保育,科普教育等工作。2021年任職於北京植物園科普館。曾獲得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三等獎,所著《遺世獨立 珍稀瀕危植物手繪觀察筆記》獲得2020年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銀獎。
- END-
文稿、供圖 | 殷茜
編輯、排版 | 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