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or回歸北上廣?“打工人”也有自己的迷茫

“北上廣”,人們曾經趨之若鶩的目標,無數人背井離鄉來北上廣拼搏發展,可現在的人們,似乎有另一種呼聲,他們想要逃離“北上廣”,他們渴望回歸鄉村田園。

“逃離北上廣”這個標題幾乎每隔幾年就會重回人們的視線當中,從當初人們都嚮往着去大城市大展拳腳拼搏一番,到現在的逃離“北上廣”現象,人們的心態思維似乎正悄悄地發生變化。

“為什麼我們會被城市吸引?”

大城市的優點非常明顯,豐富的基礎資源、良好的教育體系與完善的醫療體系、、交通便利、更現代化和多元化、還有無數機遇與發展前景以及無限的可能性,就像有一片廣袤天地能任你自由翱翔。

“可…為什麼又想逃離?”

城市有城市它自己的困境。

2015年《北上廣不相信眼淚》,2020年《三十而已》,兩部電視劇相差五年,但裡面的部分內容依然相互重合,都有講述人們在大城市生活下的艱辛現狀。

“逃離北上廣”,是2010年十大熱度名詞之一,可放到現在,依然存在。隨着城市化發展越來越迅猛,生活壓力也同時在節節攀升。

其中就包括人口擁擠。據數據統計,地球上城市的面積如今佔了地球面積的2%,但是在這2%的土地上,生活了全世界50%的人口,如此的擁擠程度,實在是讓人汗顏。

而中國現在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已有一百多個,20年後,這個數字可能會翻倍,因為政府計劃在未來數十年內把2.5億農村人口全部搬遷到城市裡去。

屆時,中國將有15個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級城市,或許可能更多,因為誰也不知道“深圳奇蹟”會不會被再度創造,甚至可能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會有幾個的問題。

大城市的人口擁擠隨之帶來的副作用之一便是房價上升。有數據顯示,50%的年輕人選擇“離開北上廣”,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一路飛漲的房價。

在現代新新人類的觀念里,真正成為一個城市的居民就是買房落戶,再加上房產既保值又升值,這一點便成了多數人心頭最為看中的大事。

所以許多人不得不面臨買房的壓力,將未來數十年的收入全部交給一套房子,成了現代人們最常見的負擔。

環境污染,成了一個城市乃至國家都無法避免的問題,並且這個問題日益嚴重化。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向自然界排放各種各樣的污染物,,導致大自然環境產生異變,最終給人類本身帶來了不可挽回的危害。

城市有它自己的病。

“打工人”也有他們自己的迷茫

一座城市的人口越多,人們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就會越大,而那些競爭力不足的人所承受的風險會讓他們想要逃離大城市。

而這種風險的源頭,就來自於大城市急速過猛的發展。因此社會上有了另一種特殊的聲音:如果你想逃離北上廣,其實錯在北上廣。

而在大城市裡堅持下來的人,一樣“體無完膚”。

大城市的生活越精緻,便越容易讓人焦躁不安,因為城市有它自己的快節奏,人們必須調整自己的狀態來跟上這種節奏。

他們往往承受着許多慢性壓力:社會競爭、社會的否定、城市噪音、排斥與爭吵等各種各樣的瑣碎麻煩。

種種壓力的疊加,讓人喘不過氣來,從而引起各種健康問題甚至心理疾病。

疲憊的人們在花樣的大城市裡越過越空心化,可依然在不斷加深追求刺激娛樂和尋求更深層次的感受,這樣的行為難免讓神經愈加疲憊不堪。

“內心城市化”的人們,往往也是“內心空心化”。

那為什麼一座大城市會有這麼多有形或者無形的壓力呢?答案要從城市裡尋找。

城市由無數個群體組成,它提供了生活環境,但同時也要求這些群體要對城市提供自身所能供給的能力。

這些群體就像精密無縫的轉動的齒輪,創造了城市許多新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帶來城市的飛速發展。

而飛速發展同樣會帶來“不良發展”。

根據最新統計,大城市的上班族,平均通勤時間超過了一個小時,甚至會達到兩小時,雖說現代化帶來的地鐵使得出行非常便利,但人們往往會為了一份工作去耗費一兩個小時在通勤出行上。

而在通勤問題上,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上下班高峰期堵在路上的人們比執行飛行任務的戰鬥機飛行員或控制暴亂份子的警察都要緊張。

雖然這種壓力是一種短暫又急性的壓力,只是存在於早晚上下班期間,但如果天天承受這種短暫的高度壓力,就一定會出現問題。

這種工作壓力通常不是人們願意主動選擇接受的,往往都是為了生活而被動選擇,所以會更加加深人們內心的焦躁不安,甚至讓人迷茫。

因此城市生活確實有它的便利性,但同時也有它的不便性,房子貴,交通難,生活煩,成了現代人們頭頂上懸着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逃離“北上廣”這一現象反映出了人們對於現實和理想的無奈與悲哀,彷彿失去了“安放夢想之處,即是吾鄉”的壯志雄心。

逃離去哪裡?

如今生活中有一種很常見的模式,在緊張壓力下工作了一段時間的人們,會約上三五好友,開車去城市郊區或是周邊鄉村去渡過周末,這是一種舒緩壓力,回歸自然的好方法。

在城市裡每天經歷充滿壓力的生活,人們開始想要尋求精神上的滿足。這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城市生活的另一種居住狀態與生活方式。

鄉村的田園生活,隔絕了城市的喧囂與煩躁,也讓節奏適當的慢了下來,沒了大城市的壓迫感,使得人們有了一個很好的舒緩壓力的宣洩口。

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風景、別緻的鄉土風情,都成為了人們在城市裡非常嚮往的東西,在鋼鐵森林裡待久了,誰不想去一個真正的綠色森林泡一杯枸杞花茶,吃一頓走地山雞來放鬆身心,給自己的精神充充電呢?

感受鄉村生活後,總是會感嘆一句:大城市的生活永遠不懂鄉村生活的舒適愜意、風情趣味。

可…回到鄉村生活之後呢?不同於城市裡的陌生社會,鄉村生活更多的是傳統社會,更講究人情與關係,哪怕安居,卻不足以樂業。

從長久來看,居住在鄉村越久,就越乏味,人們就越想回大城市裡去。資源有限與生活不便造成了那一批想嘗試回歸田園的人們又再次回歸了城市。

在頗有新鮮感的地方尋求精神滿足是很容易的,但要長期保持精神滿足感又是完全不可能的。

所以回到現代城市後,總是會惋惜一句:鄉村生活永遠不懂城市生活的便利與多樣性。

而最神奇的是,城市的缺點恰好是鄉村的優點,而鄉村的缺點又正是城市的優點。

大城市的壓力與精神匱乏,小鄉村的不便與物質匱乏,從而引出了一個新的值得思考的問題,從“逃離北上廣”,到“逃回北上廣”,人生處處是圍城,我們又能逃離去哪裡?

大城市依然有它的困境,小鄉村仍舊有它的迷茫,這彷彿成了一個永遠存在的悖論。

現代年輕人大多在大城市裡讀書就業,他們的生活習慣也早已“城市化”了,雖然城市裡的種種壓力讓人感到窒息,但是現代年輕人的“奮鬥精神”是遠遠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

他們更崇拜通過自身的拼搏奮鬥來體現自身的價值、實現人生目標,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與尊嚴。

更何況那些從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可不是為了賺錢後再回歸閉塞的大山裡去生活的,他們遠離家鄉去城市奮鬥拼搏的目標,正是為了改善家鄉的貧瘠羸弱,讓家鄉走出迷茫的低谷,讓家鄉的顏色不再單一。

“走出去,再回來,帶大家一起走出去。”是新時代的他們最為偉大的志向。

隨着2020年末尾的到來,歷經種種磨難的當代年輕人們,似乎在找到城市生活與鄉村生活這兩個模式的平衡點上,越來越駕輕就熟。

“北上廣”也好,鄉鎮村也罷,年輕人日漸飽滿的精神與科技的創造開發,使大城市與小鄉村的圍城正在慢慢消失。越來越多的人,心中的圍城也不復存在。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