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中國古代時期,曾發生過無數次的戰爭,為一統天下而發動戰爭,為一己私利而出動軍隊,為保家衛國而奮起反抗。人類的發展歷史,如同一段戰爭史,我們在戰爭中吸取教訓,無形的競爭壓力迫使各國發展圖強,尤其是近現代戰爭,直接促使科技迅速發展。一場戰爭的勝負,可能會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古人已經從多年的戰爭中總結出經驗,並由此編撰出許多軍事著作,現如今保存最完整的是《孫子兵法》,還有的兵書如《吳子》、《三略》等。
戰爭並不是盲目的,古人在戰爭領域有着非常多的見解,為佔得敵人一座城池,可能會想盡一切辦法,任何戰爭都需要有計劃來實行,儘管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但也有基本的章法。如今在很多影視劇作品中,仍然能夠看見有關古代戰爭的片段,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人打仗攻城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往往會付出很大的代價。由於古代沒有先進的攻城器具,必須依靠雲梯等東西爬上城牆或者冒着生命危險用撞木來撞開城門。無論是哪一種方法都無法避免巨大的傷亡。
類似於三國時期關羽水淹七軍的戰役,其實很小几率會出現,歷史上大多數攻城戰都是正面對拼。那麼,可能有人會有疑問:為何士兵們不繞過城池,直取敵人後方來破城呢?研究歷史的專家表示:“你繞一下試試?”有關古代的城牆和城門,其實我們還可以看得到,影視劇中的模擬畫面可能有誤,但現存的古城也能再次還原歷史。即便是普通的城牆,也是非常高且堅固的。不僅如此,古人將其稱為“城池”也是有原因的,高大的城牆加上護城河,這是古代最有效的軍事防禦建築。
城牆與護城河
古代城池最主要的作用還是軍事防禦,為了更加保護好城池,它一般會建在地勢險要或者交通要道處。詩人李白曾評價蜀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古人認為戰略要道無論是對發起戰爭還是戰略防禦都是非常重要的。秦國曾依靠函谷關進可攻退可守,六國之兵看到函谷關也是甚為頭疼,可見其戰略影響。一般建在地勢險要的城門,其周圍必定是荒山野嶺,若想要帶大軍繞城偷襲,根本不可能實現。如“蕞之戰”,五國聯軍認為攻打秦國總是在函谷關被阻擋,於是想繞道迂迴至函谷關,可最終還是失敗。
其次古代打仗行軍往往會攜帶大量的軍需物資,古代的城市一般不會修建在非常空曠的地帶,若遇險則可能四面受敵,而這樣的城池很容易在戰爭中被破,再者也不需要繞道。如遇到以地形地勢為依託的城牆,大批軍隊繞道而行,一時耗費大量的時間,二是行軍人數不可能很多,軍需物資若被切斷,繞道的軍隊則會成瓮中之鱉。小股部隊繞道而行,根本沒有破城的威脅,反而得不償失。
最後,大批軍隊如果強行繞道至後方,若遭到敵軍的部隊夾擊,後果將不堪設想。想要繞過敵方的城池,直取後方的做法不太現實。如果己方的軍事實力足以碾壓對方,直接可以正面強攻,若正面強攻佔不到優勢,還可以通過智取的方式。要是兩種方式都不可行,那隻能說早點退兵,古代持續數年的戰爭也不是沒有,儘管再怎麼攻城,最終還是無功而返。一座城池若很簡單被人繞道而攻取,其修建的意義也便不在。對於專家所給出的答案,其實還是很有道理的。
隨着科技的進步,傳統的攻城戰已經發生變化,飛機大炮的存在讓城牆變得不堪一擊。現代化的戰爭已經與古代戰爭有所區別,如今派出小股部隊潛入還是非常有效的,畢竟現在的城市已經沒有城牆。正面戰場若抵擋不住,則直接有毀城的危險。古代戰爭中,可能游牧民族強大時期還有機會繞道取城,其機動性成為關鍵制勝因素,還有就是近代戰爭中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但也僅僅是個例。對此,大家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