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封制”“宗法制”來了解靖難之役始末

分封讓兩周王權衰落,分封讓西漢陷入七國之亂,分封讓西晉陷入八王之亂,分封讓明朝陷入靖難之役。分封制只會讓國家陷入內亂,並無益處,中央一旦察覺藩王力量對統治產生影響,削藩成為必然之舉。

漢景帝削藩成功,建文帝削藩失敗,明朝藩王情況有點不一樣,朱棣為眾皇子中能力最強之人,本該是最佳皇帝人選,朱元璋因“宗法制”設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帝,朱棣心生不滿,為“靖難之役”埋下了因,朱允炆上台後,無情式削藩讓朱棣利益受損,借口發起“靖難之役”順利成為大明王朝新一任君主,朱允炆無情式削藩是果。

靖難之役爆發本質在於“宗法制”“分封制”始末進行了解,會發現“靖難之役”為何爆發。

分封制和宗法制

武王伐紂,武王東征,領土成倍增加,周王朝為統治廣闊領土,推行分封制。以周王朝都城為中心點,四周星羅密布諸侯國拱衛周王室,各諸侯國以分封地為據點,向外擴張拱衛周王室。

分封制和宗法制緊密相連,宗法制讓嫡長子作為繼承者,王室統治更加穩固。其他兄弟長子為分宗,代替周王室統治各地。

宗法制和分封制度確立森嚴的等級,讓宗親、功臣後代統治各地,周天子作為宗族長子,又是君主,集軍權及宗族於一身,周王朝對各地管控力空前提升。

分封制缺點:

周王朝後期,天子與宗親血緣關係疏遠,分封制名存實亡。

周王室為維護分封制,通過不斷擴領土讓更多人成為諸侯王,國家領土擴張力、軍事力達到一定節點,分封制缺點就會彰顯出來。

名義藩地屬於周王室,諸侯王對各自領土有極大自主權。周王室力量不斷減弱,無法維持自身開銷,統治陷入危機。

分封制是大開歷史倒推車,經周、漢、西晉三朝驗證,已不符合實際情況,朱元璋選擇分封制本就不符合歷史情況,只會讓統治陷入危機。

朱元璋大勢分封只為穩固中央統治: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為確保大明王朝長治久安,冊封已成年兒孫奔赴各地就藩。

朱元璋極其重視北方防務,便將燕王朱棣、寧王朱權九位藩王派往要害地區為大明王朝守衛疆土。

各位藩王均有自己護衛軍,少則3000人,多則1.9萬人。北方九塞王因守土有責,各藩王手下軍事力量遠高於內陸藩王,不僅有自己私軍,還能節制地方軍隊。

朱元璋分封諸王時,平遙縣訓導的葉伯巨已指出藩王力量過大,威脅中央中央,漢朝“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會再次爆發,提醒朱元璋削弱藩王權利。朱元璋並未聽取勸告,反而將其下獄囚禁而亡。

朱標為朱元璋嫡長子,繼承皇位理所應當,朱元璋對其有很高期望,朱標早逝,徹底打亂他的計劃,他只能重新選擇接班人,朱棣本為最佳人選,可他並不是嫡子,讓朱元璋對其不考慮,從而選擇易朱允炆。朱元璋立太子一事上,看重的就是“宗法制”中的嫡長子繼承,從而才會選擇朱允炆而不是朱棣。

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深感開國功臣會影響大明政權,就開始大肆屠戮功臣,從而根本上杜絕開國功臣作亂。朱元璋將開國功臣屠戮殆盡,便將不少權利分給自己兒子,讓藩王有清君側權利。

朱元璋限制藩王權力及“靖難”遺訓

朱元璋規定藩王回京,不能同時回來,只有一位藩王離京後,另一位藩王才能進入京城。朱元璋此舉在於杜絕藩王互相來往同中央對抗。朱元璋用心良苦,實際上並遏制靖難之役爆發。

《皇明祖訓》中有這樣一條“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元璋為防止中央有權臣,讓各藩王有足夠力量清除權臣,確保大明統治安穩。後來,建文帝大力削藩後,朱棣便以“清君側”為理由起兵“靖難”清除建文帝身邊兩位奸臣齊泰、黃子澄。

靖難之役始末: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藩王勢力過大,齊泰、黃子澄兩人提議削藩,並獲得朱允炆默許。建文帝支持下五位藩王相繼被廢除,讓遠在北平燕王朱棣深感危機,從而決議起兵自保。

靖難之役開始:

建文元年(1398年)十二月,朱允炆派張昺、謝貴為掌權北平一切事務,又讓宋忠屯兵北平周圍,防止燕王造反,朱棣陷入生死存亡之際,只能私下準備謀反,為獲得更多時間,先是裝病騙取朱允炆放回他的三個兒子,讓其後顧之憂。後因府內長史葛城叛變,朱允炆得知朱棣欺騙朝廷。

朱棣本就對父皇讓朱允炆為帝極為不滿,在加上這小子不厚道削藩過於殘酷,迫使其只能通過造反求生路。朱棣經過精心布置,殺掉朝廷派來的張昺、謝貴及府中見習葛城後,迅速控制北平,讓世子朱高熾守衛北平。

擊敗耿炳文

朱棣拿下北平城後,迅速拿下周圍各大城池,讓自己無後顧之憂,讓自己有足夠精力應付朝廷大軍。建文帝得知朱棣造反後,派出耿炳文討伐朱棣,朱棣沉重應戰迅速擊敗耿炳文十三萬大軍。

一敗李景隆

建文帝聞知耿炳文戰敗後,拜李景隆為大將,起兵五十萬之位一舉擊潰朱棣,李景隆本就是紈絝子弟,李景隆並無什麼才能,依靠父親李文忠功勞才能成為大將軍。李景隆到達山東後,迅速收集耿炳文潰兵,準備一舉拿下朱棣。朱棣沉着應戰,誘敵深入,迅速擊潰江陰候吳高駐守永平郡,世子朱高熾堅守北平。

朱棣擊敗吳高後,偷襲寧王朱權,獲得寧王朱權旗下精兵朵顏三衛勢力大增。

朱棣返回北平後,迅速指揮燕軍和南軍在鄭村壩決戰,燕軍依靠強勁戰鬥力,擊敗南軍七營,李景隆大敗率軍撤退。

再敗李景隆: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集合六十萬大軍討伐燕軍,燕軍同南軍在白溝河發生大戰,本次征伐南京調動平安、郭英、瞿能父子等名將討伐燕軍,給朱棣造成極大麻煩,幸好,朱棣運氣極佳又獲得勝利,南軍又一次慘敗,瞿能父子陣亡,剩餘將領相繼逃離戰場,李景隆見敗局已定只能撤軍。

三戰皆勝,朱棣已有奪嫡能力

一年之內三敗朝廷大軍,燕王朱棣已有足夠力量和朝廷對抗,朝廷想消滅燕軍已成奢望。白溝河大戰後,朱棣率部南下,取得濟南之戰、東昌之戰、藳城之戰等戰役勝利,朱棣已飲馬長江,隨時威脅京城。

建文三年(1491年)朱棣發動渡江戰役,先突破盛庸設置防線,又拿下盱眙、揚州、高郵等地,掃清京城周圍防禦力量。

建文帝見狀不妙,多次派人和朱棣談判皆未獲得相應結果。外無援軍,內部人心浮動,朱允炆陷入絕境。這種情況下,朱棣率部進駐龍潭,朱允炆大驚,一方面讓人繼續談判,另方面讓藩王及武臣守衛各門,谷王朱橞、李景隆見局勢已無法扭轉打開金川門投降,燕軍順利進城。

朱棣進城後,朱允炆在宮中放火,朱棣迅速進入皇城平息火災,奈何並未找到朱允炆,朱棣便眾人擁護下成為大明王朝下一任皇帝。關於朱允炆行蹤有各種說法,朱允炆死於自焚,朱允炆由密道逃出南京,落髮為僧,至今關於朱允炆之死並未有明確說法,成為歷史一大謎案。

綜合所述:

“分封制”及“宗法制”是靖難之役起因,朱棣認為你父親朱元璋在皇位安排上極為不公,讓其內心一直對最高之位有無限嚮往。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未將皇位傳給朱棣,朱棣內心極為不滿,無奈大局已定,只能遵守,若不是建文帝大力削藩之舉讓朱棣迫其無奈起兵自保,從而順利奪取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