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大儒”梁漱溟先生,其父親為何會讓梁啟超“痛哭流涕”?

1918年,這一時期腐敗的清政府早已垮台,被北洋政府袁世凱所取代。對於北京當地小有名氣的,前清小官員梁濟(字巨川)來說,卻是對自己做出總結的時候。在11月10日,就在北京城北的積水潭中自殺身亡。

梁濟

在梁濟的遺書中說道,如果自殺要問原因的話,那就是為“而亡”。這一段遺屬,頓時激起了輿論界巨大的反響。然而,梁濟就真的是為清朝而亡嗎?其中又有何深意?

秉性篤實的梁巨川

1885年,在順天,年紀輕輕的梁巨川鄉試中了舉人,然而卻一生不得志,40歲的時候才踏上仕途,做了不大不小的官。在1917年張勳要復辟前,聽到風聲的他就寫信給張勳,積極阻止不要這麼干。

張勳復辟


仔細研讀梁巨川的遺屬,就不難發現,他自殺身亡的原因了。所學的乃是清朝知識,要用的卻是外洋的理論,與自己所學違背,更是和自己的理念不合。就猶如精神支柱轟然間倒塌了一般。清朝都不在了,那麼所學的知識,又該如何運用呢?而且歷朝歷代滅亡時,也有幾個殉國的,然而清朝卻沒有。


就是抱着這樣的想法,就是這麼一位本該成為國家棟樑之才的人,卻在60歲的時候選擇了自沉,可嘆可悲!肉體的消失,並不代表着精神的消散。其獨到的思想與內心世界的精彩卻保留了下來!

拜見梁啟超

像梁巨川這樣的人,目光自然敏銳,見識也會獨特,思想也不乏深刻,內心肯定也豐富的人,是多麼希望可以尋找一個可以請教,可以討論的人,抒發自己內心。而這時,從海外歸國的梁啟超就進入了其視線。

梁啟超

梁巨川素來都是十分仰慕欽佩任公(梁啟超)的,極想與其取得聯繫。然而令其遺憾的是,不知是梁啟超公務繁忙,自顧不暇;還是,其人根本就不入名人梁啟超的法眼。所以,梁濟四次請求拜見任公,兩次上書,結果都無功而返,投擲給任公的信,也石沉大海般,毫無音信!

歲月匆匆流逝,悠然間,梁濟的兒子梁漱溟長大了,其被尊稱為“中國近代最後一位大儒”,學術名傳海內外!隨着學術知識的增長,比梁漱溟大二十歲的梁啟超也漸漸知道了這麼一個人。

梁漱溟

一日,梁啟超就夥同蔣百里、林宰平兩位先生到了其家裡,交談甚是高興,由此經常往來。而後,梁漱溟在整理父親梁巨川的遺物的時候,發現了父親寫的遺書一部。裡面詳細記載着拜訪梁啟超而不遇的事情。

梁啟超的懊悔

梁漱溟也沒多想什麼,就只是寫信給梁啟超叫他一讀。在他認知中,父親是一個秉性篤實的人,而不是一個天資高明的人。他最不可及處的,是意趣超俗,不肯隨俗流轉,而是有一腔熱血,一身俠氣。相信任公先生看完父親的這些文字,一定也會有所感觸。


遺書

果不其然,梁啟超很快就為自己的“錯失”而感到懊悔,立馬回信百言,其中言語之殷殷,抒發的感情之真誠,實實在在流露於文字之間!梁濟當年在,梁啟超那裡屢遭冷遇卻並不以此抱怨。仍以救國為大任的期盼與梁啟超。梁漱溟也不因任公對自己父親的冷落,而耿耿於懷,呲牙必報,直到相識了五年後在整理遺屬時才告訴此事,顯露了他的坦蕩胸襟。

至於任公先生,更是在知道情況後,進行反省,真切坦露自己心聲,誠實的剖解自我。毫無掩飾,毫無矯情,一腔憂國情懷。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遭遇不同的過失,問題是,一旦遭遇“錯失”,又有幾人能像三梁那樣,彰顯自己的文化人格!

反省

圖源網絡,侵者必刪!

參考書籍:《晚清民國談逸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