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當初修建的人字形鐵路,如今還能用嗎?其實早就成為了文物

大家從小學課本上都曾經了解過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的故事,今天,我們就深入介紹一下詹天佑,這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當年修築京張鐵路的往事。在那個內憂外患、水深火熱的歲月,我們共同了解一下當初詹天佑究竟歷經了哪些艱難困苦,最終他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實現這一偉大壯舉的。

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他修建的京張鐵路,是我們國家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己修建的鐵路幹線。這條鐵路全長200公里,是連接華北與西北的關鍵通道,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這條鐵路都意義匪淺。

在清政府當初提出修建這條鐵路幹線的時候,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就站出來百般阻撓。他們紛紛向清廷要求修築這條鐵路幹線的權力,毫無疑問,他們是希望通過修築這條鐵路,擴大在中國北方的控制範圍。

對於他們的想法,清廷了如指掌,但是又無計可施,一來是諸多列強清廷當時根本就惹不起,再有就是這條路多為高山深澗、懸崖峭壁,中國當時根本沒有具有如此實力的工程師。與此同時,帝國主義還在向清廷繼續施壓,他們表示,如果中國不把修建鐵路的特權給他們,他們將不再過問中國修建鐵路的事情。

就是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詹天佑站了出來,勇敢地擔當起修築鐵路的重任。當時帝國列強還在嘲笑中國,他們說具有這一能力的中國工程師根本就沒有出世,可是他們想錯了,當時中國已經有了一批傑出而又愛國的鐵路工程師,比如詹天佑。

1905年,詹天佑正式被任命為總工程師,修築京張鐵路。中國人揚眉吐氣,對詹天佑寄予厚望,而外國人則搖頭晃腦,等着看中國人的笑話。只是這一次,讓他們失望了。

其實外國人之所以認為中國的鐵路工程師不具備這一能力,也是有原因的。原來這條鐵路幹線想要修建完成,就要從南口往北過居庸關再到八達嶺,過程中全是高山深澗、陡峭的懸崖。這樣的難度,就是外國最優秀的鐵路工程師也不敢確定自己一定可以完成,但是詹天佑還是毅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他要為中國揚眉吐氣。

收到任務之後,詹天佑開始了仔細地實地勘探。不管雨雪還是大風,不管烈日還是冰雹,詹天佑都要親自去勘探數據。他要知道哪裡有高山哪裡有低谷,落差是多少,需要如何剷平。為了周密計算,詹天佑常常親自背着經緯儀,扛着標杆,到現場去測繪。塞外的狂沙大家都有耳聞,但是不論誰出面,怎麼勸,詹天佑依然要親力親為。

他白天測繪,晚上製圖,他與國內最優秀的工程師討論,也會去請教當地的農民哪裡有合適路線。他知道當時中國的處境,如果自己失敗了,就意味着我們國家要在國際上再退一步。而那個時候,中國已經退無可退。與此同時,施工團隊還面臨著經費的問題。為了節約經費,詹天佑大膽實施了”人字形“設計,完美解決了經費問題,為清廷節省了20多萬兩白銀。

1909年8月11日,京張鐵路宣布正式建成,詹天佑總共用了639萬兩白銀,而預算是729萬兩。京張鐵路建成之後,列強無不目瞪口呆。他們根本就無法想象,短短几年時間裡,這條貫穿險地的鐵路幹線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這條珍貴的鐵路幹線被保留至今,在2008年的時候被申請為了文物保護單位,在2018年時更是成為了我國第一批工業遺產保護名單,它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向列強低頭的重要見證。工程師詹天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了中國人的智慧與骨氣。這種品質被完美傳承了下來,才有了如今更加富強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