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內朱元璋修建的皇宮,歷經600多年,為何沒能保存下來?

說起故宮,大家的第一印象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也就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

但實際上,南京也有一座故宮,是朱元璋在位期間修建的,面積比北京故宮更大,更為恢弘大氣,而且還是北京故宮的建造藍本,明清官式建築的母本。

看到這裡,去過南京的朋友可能想說;“不對啊!南京明明沒有這座宮殿。”

是的,這座令人讚歎的、中世紀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已經不在了,只遺下一片殘骸供人遐想。

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自督建的皇宮,為何沒能保存下來呢?

這麼說吧,南京故宮的命運,並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勢力造成的,而是一系列歷史事件,導致這座巨大的土木工程建築最終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中。

南京故宮脫胎於朱元璋,按照明初連每一塊磚頭都要刻上工匠和督造官名字的工程質量監督要求,像皇宮這樣的國家級建築,自然是質量非常牢靠。

只不過這座皇宮的使用時間不長,從朱元璋手中接過皇位的朱允炆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四叔朱棣奪去了江山。據說朱棣進城那天,朱允炆放火燒掉了一部分建築。

朱棣儘管也在南京當了幾年皇帝,但他最終把都城遷往了北京。北京故宮如同新歡,南京故宮如同舊愛,舊愛不敵新歡,被拋棄在一旁。

雖然南京依然留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什麼的都還在,工部也時不時修繕皇城,但南京故宮還是不可避免的破敗下去了。無人居住的房屋,只會變得越來越沒有生氣,這是一個常識。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曾想將都城遷回南京,派遣相關部門的人員重新修葺南京皇城,打算修好後就遷都,結果他忽然駕崩了。繼任的是明宣宗朱瞻基,他在政治傾向上和朱棣一致,再也不提遷都的話。

沒能迎來主人的南京故宮越發荒涼,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遭遇雷雨,謹身殿、華蓋殿被雷電擊中起火。成化年間又遇大風,太廟門邊的樹被颳倒,大祀殿及皇城各門獸吻被摧毀。嘉靖年間遇上暴風雨,江水滿溢,各宮地基都有一定程度的損壞。

雖然南京工部儘力維修了,但明朝中後期財政方面越來越緊張,實在顧不上修繕半廢棄的南京故宮。

崇禎殉國後,他的堂弟朱由崧搶先在南京即位為帝,這就是南明小朝廷。

當時的南京故宮內大多數殿宇已經坍毀無存,太廟也早已被焚毀,是一座大而荒蕪的皇城。朱由崧無力整體修復,只修復了一部分辦公、起居的宮室。

不過,以上那些雷雨、江水、狂風什麼的都是小打小鬧,真正造成南京故宮劫難的是如狼似虎的清軍。順治二年,清軍入關,攻滅南明拿下南京,改名為江寧府,定為兩江總督署所在地。

至於南京故宮,因為地段太好,竟然被設為八旗駐防城,設置將軍及都統二衙門於宮城內,按照需要對宮城進行了改造,還從太平門至通濟門加築城牆作為隔離,使得南京故宮建築群遭到極大的破壞。

康熙帝首次南巡時,見到殘破不堪的南京故宮十分感慨,特意作了一篇《過金陵論》描述複雜的心情。可他有什麼好嘆的,南京故宮變成這模樣不都是清軍造成的?

又過了幾年,康熙拆了南京故宮殿宇上的12萬張琉璃瓦,以及九龍藻井、丹陛、欄板等物,發往浙江菩陀山法雨寺建造圓通殿。這座大殿仿造南京故宮的九龍殿,因而又被稱為九龍大殿。至今法雨寺還保存着當初拆過去的那些物料。

等到太平天國佔據南京,故宮再次受到極為嚴重的損毀。

洪秀全沒有在南京故宮的基礎上興建宮殿,而是在城中另擇新址營建新宮,但又覺得南京故宮一磚一瓦都是好東西,拆除了大量珍貴的石料和磚瓦,用於建造自己的天王府。

有他開了頭,太平天國中那些王也都把南京故宮當成了倉庫,蓋府邸的時候缺什麼就去拿。到太平天國滅亡時,南京故宮的宮殿和宮牆差不多被拆完了,只剩一些實在搬不了或者已毀壞的。

之後湘軍攻破南京,最後的時刻,太平軍按照自古以來的老套路放火焚城,湘軍入城劫掠後也到處縱火,整個城市如同火海地獄。南京故宮地面上的建築也被燒得不剩多少了,唯有那些埋在地下的石基依然完好。

就算這樣,也逃不過各方人士的毒手。1911年,英國人法雷斯從南京故宮遺址中拆走七塊石刻和三對石獅,用作自家飯店的裝飾品;民國大員們也愛“調用”遺址中的精美石雕。

你拿一點,我拿一點,南京故宮殘骸都被拆光了。

後來民國政府要在遺址上修機場,殘存的南京午門雙闕遭到拆除,僅留下一座三孔門洞。至此,南京故宮再也沒有了當初的影子,像明朝一樣煙消雲散。

總的來說,南京故宮沒有保存下來主要是因為這幾個原因:朱棣遷都、明朝中後期維護不到位、清朝和太平天國的輪番損毀破壞、民國政府的不保護。最後,多災多難的南京故宮就此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