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挫敗了曹操統一天下的企圖,夷陵之戰破滅了劉備收復荊州的希望,晉軍水師攻佔夏口粉碎了吳國的抵抗意志。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地區像荊州那樣被反覆爭奪,也沒有一個地區像它那樣牽一髮而動全身,更沒有一個地區像它這樣婦孺皆知。荊州的得失見證了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那麼,曹劉孫三家在荊州的地盤到底是如何消長的呢?一切要從頭說起。
圖-三國荊州位置示意圖
荊州刺史原駐武陵郡漢壽,後被劉表移駐南郡襄陽。劉表通過籠絡荊襄名士蒯氏兄弟、與當地豪強蔡氏結親而在南郡站穩腳跟,隨後控制了南陽與江夏。荊州的人口和財賦主要集中在這三郡,江南四郡隨即表示服從。公元200年,長沙郡太守張羨攻佔桂陽和零陵、以此歸附曹操,曹操忙於官渡之戰而無暇援助。三郡叛亂一直持續到張羨病死,至此劉表才控制整個荊州。
曹操迫降荊州對天下造成極大震動,涼州諸將喪膽、益州劉璋臣服、江東文臣力主投降,沒人懷疑曹操將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操人心不附的弱點主動發起進攻,赤壁一把大火讓曹操在荊州的統治崩潰、被迫退回南陽。
圖-赤壁之戰示意圖
戰後,東吳從劉備手中接收江夏作為門戶,攻取長江沿線南郡要點來解除上游威脅,還佔領以洞庭湖為核心的長沙郡北部、擴大水軍活動範圍。劉備則放棄江夏、奪取江南四郡。這樣做既避開了曹操的直接威脅,又避免了與江東的發展矛盾,還獲得了一塊穩固的地盤。江南四郡人口稀少、開發不足、形勢封閉,劉備被迫兩次向孫權“求地”。先從周瑜手上得到公安,後從孫權手上獲得整個南郡。劉備以南郡西部的夷陵、猇亭、夷道為宜都郡,任命張飛為太守,為入蜀做好準備。
圖-襄陽、荊州、武漢位置及周邊地形圖
劉備取益州、收漢中時,孫權在東線一無所獲。當索取荊州被拒絕後,便派呂蒙強取長沙、桂陽、零陵。劉備向荊州增兵五萬、毫不妥協,更讓孫權感到憤怒。就在兩家準備大打出手時,曹操南下漢中。雙方被迫罷兵議和,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長沙、桂陽、江夏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備。雙方對這個結果都不滿意。
關羽進攻襄陽把各郡駐軍抽調一空,使孫權具備了偷襲荊州的可能。曹操為增援襄陽把淮南駐軍調走,又讓孫權能夠集中優勢兵力偷襲荊州。公安守將傅士仁、江陵守將糜芳與關羽不和,吳軍攻至城下便主動投降,南郡被呂蒙輕易拿下。隨後陸遜直撲夷陵、斷關羽退路,太守樊友見勢不妙逃回益州,宜都郡陷落。
圖-襄陽古城俯瞰
諸葛亮入蜀後,治中潘濬是荊州最高文臣。此人文武雙全、膽識過人,孫權親自登門勸降後便向東吳投降。當時,樊胄在武陵、習珍守零陵,兩地仍屬劉備。潘濬主動請纓、以五千兵力平定兩郡、幫助孫權全取荊州。不管是為了實現隆對中的規劃,還是為了報關羽的私仇,劉備都要再去爭奪荊州。可惜陸遜在夷陵的一把大火讓劉備中興漢室的希望徹底破滅。
圖-夷陵之戰示意圖
奪取荊州後,陸遜父子坐鎮江陵、是為東吳的防禦重鎮。晉軍發起滅吳戰役後並不一帆風順,直到攻破江陵、夏口才真正打開局面。 在隨後的上千年歷史裡,荊州一直發揮着重要作用,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