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之戰黃帝勝,“炎黃子孫”遍布中原,那戰敗的蚩尤子孫去哪了

都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而這"寇"的後人往往也是死的死散的散,很難再凝聚起來。華夏幾千年,最為人樂道的強者之戰莫過於涿鹿之戰,也就是上古時期炎黃打敗蚩尤的故事,關於這段歷史,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山海經》。

結果大家都知道,炎黃勝出而蚩尤敗,所以他們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後世的堯舜禹等古帝王也都被認為是黃帝的直系子孫,從此"炎黃子孫"在這片大陸上繁衍生息,並創造出燦爛的文明。

那戰敗者蚩尤呢?他的部族去哪了,他的子孫又在哪裡?

一、炎黃二帝主中原

在對這個問題回答前,需要先了解當時的背景,炎帝神農氏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出生於姜水之岸,逐漸發明耕作用具,以及治麻為衣、製作陶器等,使部落逐漸壯大,炎帝部落本來在西方游牧,自此以後逐漸進入中原。

當時中原還有另一具有影響力的部落,即有熊氏黃帝的部落,黃帝同樣富有才幹,他播百穀草木,發明衣冠創醫學文字等。雙方部落開展了阪泉之戰,這一戰黃帝打敗了炎帝,成為真正的領袖,兩個部落就此逐漸融合。

炎帝黃帝的融合對整個中華民族歷史有重大意義,在此之前部落的維繫取決於親緣,炎黃的聯盟代表着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出現,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變革。

二、 兵主戰神蚩尤現

另一主人公蚩尤,此時也有着重要地位,他是九黎氏族部落的首領,剽悍善戰,英勇無比,在神話中一直是戰神的形象。

傳說中蚩尤有八隻腳,更有三頭六臂,可以說是銅牆鐵壁刀槍不入。更有兄弟八十一人,個個都如他一般,驍勇善戰,這是《山海經》中對他們的記載,或有誇張之處,從這當中也不免可以看出歷史往往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勝利者在擁有絕對話語權後往往會妖魔化對手,蚩尤這獸身人面的形象可以說是典型了。

蚩尤集團雖然外表駭人,但是戰鬥能力卻是首屈一指,因此他們的部落擴張十分迅速,逐漸將地盤擴展到炎帝黃帝所在的黃河一帶。不免與當時炎黃聯盟產生摩擦,因此雙方之間的戰爭也就避無可避了。

三、 涿鹿之戰定乾坤

涿鹿之戰雖以黃帝的勝利作為結局,但是過程卻也並不輕鬆。根據一些零零落落的記載,黃帝擊敗炎帝只是"三戰"而已,而後來平定天下也只經歷了"五十二戰";但與蚩尤作戰,連打"七十一戰"仍然無法勝利

蚩尤調來了瘟瘴以及風伯雨師,使得涿鹿一帶無法視物,黃帝的軍隊找不到方向,也分不清敵友,呼吸一度困難,幸虧黃帝發明了指南車,並且求告九天玄女,得到了女魃和應龍的幫助,才最終扭轉了戰局,反敗為勝。

蚩尤在這一戰中,失去了生命,黃帝成為統一的唯一的部落首領。但是蚩尤的九黎部族卻並沒有也不可能就此消失,他們當中有些留在中原融入了華夏民族,也有些去往了當時的蠻荒之地。

四、 蚩尤後代何去從

九黎族人口眾多,肯定是誅殺不盡的,一味的殺戮也沒辦法維持戰後的統治,要想實現穩定必須加以融合。因此黃帝只能向他們宣告,他們以前的首領是妖魔,歸附新的統治者才是正確的選擇,此後,有很大一部分被收編進了黃帝的主流文明。

不僅如此,黃帝的後裔還與蚩尤的後裔有通婚之舉,雙方在血脈上也有所融合,進一步融合蚩尤後代,讓雙方差異越來越小,在中原地區九黎部落就自然而然消失了。同時,黃帝還把九黎族做了一次大範圍的整編,將他們分為善、惡兩類,對他們採取不同的處理辦法。

"善類"遷徙到鄒魯之地,也就是今天山東省的南部,這是產生了孔子、孟子這樣的大聖人的地方,也就是說蚩尤的後代其實也有相當一部分,就生活在中原,巨野還特別建有蚩尤墓也是一種證明。"

惡類"被流放到北方,據說他們與後來的匈奴有關。他們當中有很多人都記住了自己是九黎之後,是"黎民",我們後來習稱"黎民百姓",也與此有關。

當然蚩尤的後代中,也有頑強不屈,不願意接受黃帝整編的群體,他們互相扶持着,一直往南方遷徙,始終保有先祖不屈的精神,不願接受當權者的統治,歷史上的"三苗"部落,就自稱是蚩尤的"九黎之後",並與堯的軍隊在丹江戰鬥。

三苗很有可能是苗族的祖先,苗族的史詩《榜蚩尤》中,就把蚩尤視為自己的祖先,並且對其祭祀,這種崇拜可以反映出苗族對其血脈的承認。

結語:

雖然現在我們都自稱為炎黃子孫,但是在這片神州大地上,蚩尤其實也從未消失,儘管他是當年那場戰爭的失敗者,他的血脈也與這片土地永遠的聯繫在一起,就像傳說中他的血化為湖泊,桎梏化為楓林一樣,他始終以某種形式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共存,他的後代也未曾淹沒於歷史的浩瀚長河當中。

苗族有部史詩叫《楓樹歌》,當中描繪到他們的祖先姜央自楓樹中生長出來,因此他們敬畏楓樹,世代不準砍伐,這未嘗不是對蚩尤的祭奠,因為楓樹是蚩尤英雄落幕的見證,在蚩尤生命最後階段,陪伴他的是身上的枷鎖,而這副枷鎖又化為了千里楓林,注視着他的子孫後代繁衍生息。

隨着這數千年的民族融合與遷徙,或許在現代蚩尤的後世子孫們就在你我周圍,也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畢竟已經相隔幾千年,許多事情已經難以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