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與諸葛亮齊名?《三國志》給出了答案

(竹韻文史原創,嚴禁轉載)

引言:

三國時期群星璀璨,英雄豪傑輩出。被我們熟知的謀士數不勝數,蜀國的謀士以諸葛亮為首,龐統與之齊名。但是龐統英年早逝,留下的事迹比較少。會給人一種“這人是不是被民間吹捧的有點邪乎?”的感覺。我們今天就來詳細的分析一下。

【從質樸愚鈍到南郡名士】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龐統在幼年時期,就是很普通的一個孩子,甚至還有些質樸魯鈍。不像其他著名的謀士年少成名,年少便異於常人,出生都帶有玄幻色彩。

龐統20歲時,去拜訪潁川名士司馬徽,龐統與其交談,兩個人聊了一整天,讓司馬徽十分驚奇,認為龐統是南郡出類拔萃的人物。從此以後,龐統的名聲逐漸顯露出現。

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統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三國志.蜀書七.龐統法正傳》

【與眾謀士品評】

龐統自從被司馬徽認可之後,算是一個名人, 司馬徽當時的角色相當於【謀士界教父】,他認同誰,誰就可以出道了。三國時期謀士界,如果被名士點評一個人的長處,那麼這個人也就有了一定的地位。不久後,任南郡功曹。

當東吳將領周瑜助劉備奪取荊州,任南郡太守,龐統屬周瑜部下。周瑜去世的時候,龐統前去吳國送喪。龐統的名聲在場人都有耳聞。當龐統返回荊州時,吳地士人會聚昌門,龐統與眾謀士品評天下人士,得到了他們一致讚賞,並且成為了朋友。

績、劭謂統曰:“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深與統相結而還。——《三國志.蜀書七.龐統法正傳》

【龐統“三策”助劉備平定益州】

劉備任荊州牧時,龐統被東吳魯肅、以及諸葛亮一同引薦給了劉備。劉備與其深入交談,覺得龐統可以擔當重任,於是任命龐統為治中從事,從此以後,劉備對龐統的信任僅次於諸葛亮。

吳將魯肅遣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並為軍師中郎將。——《三國志.蜀書七.龐統法正傳》

劉備與劉璋在涪縣會面之後,龐統為劉備提出建議,當即拿下劉璋,可以輕鬆奪取益州,但是被劉備拒絕了。等劉璋回到成都之後,龐統再次為劉備獻策,共獻上、中、下三策奪取益州

【上策】

趁劉璋回城未穩,晝夜兼程追趕,一舉拿下劉璋,平定益州。此乃上策。

【中策】

楊懷、高沛都是劉璋手下名將,他們總是勸說讓您回到荊州,我們將計就計,回到荊州。他二人敬佩您,必定輕裝來見您,我們正好一舉殺掉,收編其兵馬,攻取益州。此乃中策。

【下策】

我們退回白帝城,回荊州另做打算。此乃下策。

劉備有稱王稱霸的心,當然不會選擇下策。劉備與劉璋剛分開,也不能翻臉這麼快吧?於是上策也放棄了。選了個中策。

劉備接受了龐統的中策。所到之處,攻無不克,一舉拿下益州。

這次攻打劉璋,也是龐統在三國時期唯一一次獻計,一次非常成功的一次計策,將龐統的地位提高許多。

進軍圍困雒縣時,龐統率軍攻城,被亂箭射中而死,卒,年僅三十六歲,結束了三國生涯。

筆者認為,龐統能與諸葛亮齊名,可分三點來看:

第一點:最重要的一點,龐統被司馬徽所認可,並且得到了司馬徽的高度評價,使龐統名聲遠播。

第二點:龐統結識許多名士,當龐統與每一個名士交談,他們都覺得龐統異於常人,當為人傑。三國時期名士效應是很強大的。在當時一個名士認同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就有過人之處,龐統被多人認同,名聲大也是理所當然。

第三點:龐統的唯一一次獻計,坐實了他的才華。不光能品評天下人士,實戰同樣非常精彩,龐統助劉備攻取益州定下了“三策”,全方位分析當時形勢,智謀深遠,當真是一位出色的人才。

雖然龐統的才華沒有得到長遠的施展,不過在司馬徽以及眾謀士口中所述,還有“三策平益州”來看。龐統與諸葛亮齊名,名副其實。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