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下揚州”中的煙花是什麼意思?

原標題:“煙花三月下揚州”中的煙花是什麼意思?

有朋友問:李白詩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的“煙花”是什麼意思?

反正不是焰火。這是在後來才形成的一個專有詞彙,在唐朝的時候還沒有這個稱呼。

當時沒有這個詞,所以就只能拆開理解了。

首先我們確定“煙、花”二字其實是“三月”的定語,花容易理解,陽春三月本來就是繁花似錦。所以李白的這兩句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意思並不複雜,就是孟浩然辭別了黃鶴樓,在這繁花似錦的三月去揚州了。

關鍵是這個“煙”字,為什麼可以用來形容三月的春光。

一說是柳絮之“煙柳”

煙柳的說法一直是主流。煙即煙柳,即柳如煙。三、四月是柳絮滿天飛的時節。煙柳是指柳絮如煙狀的柳林,也泛指柳林、柳樹。

那麼這句詩的意思就是:孟浩然辭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三月去揚州了。

情境是相當美好的,解釋也是通順的。

但我個人是存疑的。

“煙柳”和“煙花”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煙柳”一詞最早出現在張仲素《春遊曲》之一:

煙柳飛輕絮,風榆落小錢。
濛濛百花里,羅綺競鞦韆。

大概與張仲素同年的韓愈也有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之一: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從這兩首詩來看,“煙柳”並非是指柳絮如煙的柳林,否則的話“煙柳飛輕絮”一句就是極其失敗的重複說話。滿天飛絮的柳林飛舞着輕輕的柳絮?說不通。

再往前,南北朝最有名的才女謝道韞一鳴驚人的“詠絮之才”,是將漫天的雪花比作柳絮:“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未若柳絮因風起。”結合我們平時看到飛絮漫天的景象,千年來並沒有變化,柳絮似飛雪飄搖沉浮,並不像青煙,白煙,甚至根本不是煙的形狀。

一說是嫩黃之“煙柳”

那麼張仲素和韓愈的“煙柳”是指什麼呢?又有一說,是指柳葉稍微長出,還是嫩黃未綠之時,成片望去所呈現的狀態,彷彿輕煙籠罩樹冠,故而成名。也就是半黃半綠的柳葉在風中搖曳的姿態,說起來倒是有點像農家炊煙。

這樣說起來,張仲素、韓愈的詩就解釋得通了。畢竟韓愈的詩前面寫了“天街小雨潤如酥”,雨後的都城也不可能是滿城柳絮飛揚。倒是滿城新綠吐金絲(韋莊的“柳吐金絲鶯語早”),確實是值得一誇的雨後春景。

“柳如煙”一詞最早出現在晚唐溫庭筠的《菩薩蠻·水精簾里頗黎枕》:

水精簾里頗黎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

而溫庭筠這首詞是寫閨閣女子夢中殘念,那自然“江上柳如煙”沒有問題了,水氣蒙蒙,柳隨風擺,產生青煙浮動的感覺,何況是在夢中,倒是寫得精妙了。不過這和前面的“煙柳”沒什麼相同之處。

即使韓愈、張仲素二人的“煙柳”之詞就是指發新葉的隨風嫩柳,也和李白的這首詩沒有關係。

因為韓、張二人處於中唐,都是在李白過世之後七八年才出生。而從“煙柳”出現到用“煙”來指代柳樹,必然是要在“煙柳”成為固定意象之後,並得到大多數詩人認同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用意象中的一個字來特指這種意象。

李白那時很可能還沒有“煙柳”這種寫法,即便他文采天縱,新創這種意象,也不可能用一個新意象中描寫形態的字來指代描寫標的。如果他要寫柳樹、繁花,他也只能寫“柳花三月下揚州”,或者用當時已經成熟的“楊柳”中的“楊”(蒲柳)來代替“柳”,尋找聲韻的平衡,而不會使用“煙”這個讓人不明所以、產生誤會的字。

即使到了今天,也不會有人用“煙”來指代“煙柳”,這種省略方法不正確。

雖然很美,但只是我們今天看着很美,因為我們又多積累了千年的文化,甚至默認了煙花帶有了焰火的燦爛絢麗之美。

也許跟“煙柳”沒關係

在當時的情況下,“煙”應該不是指“柳樹”。

最有可能,就是和“花”一樣,花就是花,煙就是煙,炊煙。因為孟浩然要去的揚州是繁華之地,自然人煙密集,花團錦簇。或者說他們相別的黃鶴樓附近花開燦爛,處處人煙。

孟浩然辭別黃鶴樓,要在遊人如織,繁花似錦的三月去揚州了。

你看,這可能是最沒有意思的煙花三月的解釋,但也可能就是事實。

不過這也是我個人的推測,說不定早就有用“煙”指代“煙柳”,用“煙柳”指代春天的說法存在了,然後傳到後來又變化了,不再用“煙”指代春天。

但是不管怎麼說,我不贊同“煙柳”是柳絮籠罩飛舞的柳樹一說,太牽強。

當然這絲毫不影響這首詩在我們心中的美感和地位。

一首詩離開了詩人本身,離開了那個朝代,字詞產生了新的意思和意象附着,卻依然引發我們的情感共振,本身就是一首偉大的作品。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