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宮,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南麓。始建於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初名越崗院,為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鮑姑修道行醫之所,因地處市北,後人又稱"北廟"。1989年12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宮坐北向南,依越秀山而建,地勢北高南低,佔地約5100平方米。從地面登上40餘級石階可達山門,山門正上方有石刻“三元宮”三字,門兩旁有楷書對聯“三元古觀,百粵名山”。與山門相連的是靈宮殿,供奉有護法神王靈官。山門正對着的是三元宮的主殿三元殿,這是全宮的主體建築。殿內供天官、地官、水官神像,又稱堯、舜、禹三官大帝。三元殿東、西兩側分別是呂祖殿和鮑姑殿,後面為老君殿,殿前兩側為鐘鼓樓。大殿前有石階和天井,天井周圍是客堂、齋堂、祖堂、缽堂。
三元宮有不少珍貴文物,包括清朝政府欽賜的“葆光勵學”匾,尚可喜捐贈的大鐘,康有為書法真跡及《道藏經》,但均在抗日戰爭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存唐代的觀音石刻壁像,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的門聯,穴位針灸石刻圖,三清圖及虯龍古井等。每年的上、中、下元節均有大批信眾到此燒香朝拜。
自鮑靚在北廟舊址建造越崗院以來,三元宮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從三元宮上溯到越崗院,不能不說到鮑靚、鮑姑和葛洪三人的生平和事迹。
鮑靚字太玄,魏晉時在廣州任南海太守,他篤信道教,還是最早把道教丹鼎派傳入嶺南的人物。後來,他在當時越井崗的越秀山下建了一所越崗院,在此宣傳道教並煉丹。
鮑靚後來收了一個徒弟叫葛洪。葛洪在歷史上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是晉代江蘇句容人,字稚川,號抱朴子,三國時吳方士葛玄的重孫。葛洪是一名道教理論家、醫學家和煉丹術家,自幼好神仙尋養生之術,曾向葛立的弟子鄭隱學習過煉丹術。惠帝末年,他應廣州刺史嵇會之請,到廣州任參軍,居廣州約10年。後他追隨鮑靚探究道教理論及煉丹、養氣之術,並與妻子鮑姑一道替百姓治病。24歲那年,葛洪首次來到廣州,拜師學藝長達10年,終成為一個常識淵博的人。年未過40,便著有《抱朴子》內外篇70卷、《金匾藥方》100卷等著作。他精通針灸術,據說三元宮內原有的針灸經絡圖碑刻就是他留下的。東晉元帝時葛洪曾到南京(時稱建康)任官,官至丞相,因而他又被人稱為丞相道士。後來他聽說交趾即今越南盛產丹砂,便辭去高官厚祿攜眷第二次來到嶺南,受到廣東刺史鄧岳挽留,此後他在羅浮山整整生活了30年,煉丹製藥,著述不輟。葛洪還在羅浮山建造了東南西北四個庵,即現在的沖虛觀、白鶴觀、九天觀和酥醪觀。
葛洪的妻子鮑姑,亦精於醫道。鮑姑是鮑靚的女兒,從小深受道教影響。由於鮑靚深愛和器重徒弟葛洪,便把18歲的鮑姑許配給他,那時葛洪年過四十了。此後夫妻二人恩恩愛愛,共同研究煉丹與醫術。鮑姑一生幾十年都是在廣東度過的,為了採藥、行醫,她足跡遍及南海、番禺、博羅、惠陽等地。她醫術十分高明,老百姓都親切稱她為"女仙"、"鮑仙姑"。後鮑姑患急病而死,後人在越秀山下建"鮑姑祠"紀念她,她用過的井被稱為"鮑姑井",又叫"虯龍古井"。可惜現在這祠和井都不復存在了。而三元宮內卻建起了紀念她的"鮑仙姑殿"。鮑靚後來將女兒葬於羅浮山,山上的"黍珠庵"是為紀念鮑姑而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