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本來就是孫權的,劉備為什麼一直借了不還?

自赤壁之戰後,孫權和劉備之間就荊州問題發生了很多衝突,孫權一直想收回在赤壁之戰後所奪取的荊州土地,而劉備則一直借故拖延,頗有現代老賴的風範,到最後逼急了孫權,直接就出兵把荊州給搶了。

一、關於荊州的歸屬地問題可以說一直是爭論不休,在三國那個動蕩的年代,能確定一個地區歸屬於誰的,無外乎就是三種辦法:

朝廷直接任命的正式官員:東漢末年,漢靈帝接受了宗室劉焉的建議,以州牧替代刺史治理地方,而劉表就被安排為了荊州牧,負責管理荊州地區;

由將領自己打下來,並得到朝廷任命的:在曹魏代漢之前,地方武將對於朝廷雖然沒了忠誠,可表面功夫還是得做,所以往往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地方割據勢力在攻下了州縣之後,還得上書和朝廷報備,由朝廷下達委任狀,方能治理自己打下來的地方;

先斬後奏,自己上表強行逼朝廷同意,這種做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得到當地百姓和周邊勢力的認可,這樣才能在地方坐得穩、坐得久。

若是按照第一種辦法的話,那荊州應該歸屬於曹操,畢竟他代表着當時的東漢朝廷,而曹操所任命的征南將軍曹仁,就是實際上的荊州管理人。復以仁行征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

若是按照第二種辦法的話,則荊州應該歸屬於劉備,因為當時在孫劉聯盟內容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劉備和孫權互相上表朝廷,互相推薦對方以得到朝廷認可,而劉備正好就被推薦為荊州牧。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

就算是以第三種辦法,即是以荊州人心來看的話,荊州也應該是劉備的,他在荊州已經經營了七年之久,而孫權和荊州劉表有很多的恩怨,論號召力,論向心力,孫權完全比不過劉備。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所以不論管是那一種方式來看,荊州和孫權並沒有任何關係,又何來“荊州本來就是孫權”一說。而實際上孫權也並不是想要整個荊州,而是荊州的命脈所在:南郡,因為這個地方是周瑜硬碰硬對曹仁打下來的,甚至於還因此受了箭傷,英年早逝了。

二、相比起整個荊州來,孫權更看重南郡,尤其是江陵,同理劉備、曹操也是一樣的

南郡是荊襄七郡之一,位置處於長江中流,有重城江陵、白帝城、襄陽、夷陵等,處於四戰之地,水路交通發達。五代十國時期的高氏南平國,就佔據了江陵城,不斷截殺南方各國派去北方五朝的使者,收穫他們的貢品。

荊南地狹兵弱,介於吳、楚,為小國。自吳稱帝,而南漢、閩、楚皆奉梁正朔,歲時貢奉,皆假道荊南。季興、從誨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

而南郡最重要的江陵一地,城高河深,更是劉表時期的屯資重地,其東面可順流而下,直達江東腹地。

其西面有夷道,這是入蜀要道,赫赫有名的夷陵之戰就是在這裡發生的。

其北面為南陽郡,為曹仁據守,有漢水、沔水流經,是出兵北伐最重要的一路,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就有“將荊州之師以向宛、洛”。

其南面則是地域廣闊的荊南和交州地區,是一個很好的後勤補給基地和生存空間擴張的用兵方向。

江陵戰略位置極度重要,一旦獲得,不但獲取了一個前線基地,進可攻退可守,而且還可以在地利形勢上壓制整個荊南。從記載來看,曹操、劉備、孫權三人都曾有過“據江陵而荊南平”的情況,奪取了江陵則相當於獲取了荊州五個郡(南郡、桂陽、零陵、武陵、長沙),後面劉備寧願割三郡之地給孫權,換取其對南郡的追討,三郡換一郡,這買賣看起來吃虧,實際上卻是有利可圖的,這也可見江陵之重要。

而在赤壁之戰時,江陵一度在曹仁手裡,之後周瑜打得整整一年才攻了下來,對孫權來說,江陵城本來就是自己的,因為這是周瑜賠上性命才拿下來的,可對劉備來說,江陵城同樣也是自己的,畢竟他的身份是荊州牧,可劉表時期的荊州治所襄陽正在曹仁手裡,搞到自己只能把在油江口治理荊州,身為荊州牧連一個像樣的辦公地方都沒有,這實在是太不像話了,在其要求下,孫權才會把南郡借給了劉備。

三、本來南郡是周瑜打下來的,按照亂世規則來看是應該屬於孫權的,可是孫權太過貪心了,他要的不是一個南郡,而是整個荊州,這就讓劉備不得不反擊了

赤壁之戰後、劉備割三郡前的荊州局勢是:曹操佔據了南陽郡和南郡以北的襄陽、樊城,劉備佔據了荊州五郡,包括荊州治所江陵重鎮、江夏重鎮夏口,孫權佔據了大部分江夏地區。

這樣的分配對孫權來說是很吃虧的,不管是赤壁還是南郡,出力最多的都是江東,擎天柱周瑜甚至為此付出了性命,可結果得到的領土卻是最少,而劉備雖然也有出力,但成本不像孫權那樣多,結果收益卻是最多的,這對大股東孫權來說,是無論如何都是說不過去的,所以他才會向劉備要求歸還荊州,當然也不是整個荊州,而是當年由周瑜打下來的南郡就可以了。

可是劉備不給,不給的理由也是很有道理的:

江陵是荊州治所,又是整個荊州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還南郡就必須還江陵,這對有志從江陵北伐的劉備來說,是很難一下子就放開手的;

當年周瑜攻南郡出力最多不假,可劉備也派了張飛帶兵一千去協助,所以劉備也是有奪取南郡的功勞的,不可能說孫權要就給,除非分一半或按比例分才行;

在荊州時間久了,荊州士民早已認定劉備是他們的治理者,如果說劉備貿然把南郡讓出去的話,這勢必會影響到剛建立大業的劉備,再者就是劉備想讓,諸葛亮、龐統他們會讓嗎?要是再來一次新野大搬家的話,劉備是收還是不收啊?

何況孫權要求歸還南郡的要求,看起來合情合理,可是細想一下卻是細思極恐:

首先南郡是荊州七郡中最重要的一郡,還了南郡也就是順帶把夷道、臨沮這些入蜀要道全部給了孫權,那偏居蜀地的劉備可就危險了;

有了南郡則可以壓制荊南,劉備要調度荊南四郡的賦稅和軍源的話,要麼就經過孫權把守的夷道,要麼就得從武陵郡的臨沅,逆流先進入南中再去成都,道阻且長不說,還很容易受到南中豪強的襲擊;

可如果說要借路孫權的話,誰敢保證孫權不會攔路打劫啊,曹操他爹曹嵩怎麼死的,徐州怎麼亂的,劉備可是心知肚明。而且就算真的發生這種情況,劉備又該不該出兵呢?出兵未必打得過,不出兵又只能吃啞巴虧;

為了擴大國土,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就對處於荊州南部的交州下手了,派步鷙率兵前往交州,接受了交州刺史士燮的投降,殺了劉備好友吳巨,把劉備在交州的勢力全部剷除了。要是把南郡也還了,那劉備的荊南四郡就岌岌可危了。

所以不是劉備並看不出荊州問題的嚴重性,而是這是一個需要做好長遠計劃的部署,這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事,只不過劉備的做法在孫權眼中被看成了借口不還的拖延,而劉備在去江東迎親後,也有意避開和孫權的會面,雙方沒有一個很好的會談商量的時機,才會發生後來孫權兩次武力強奪荊州的情況。

總結:荊州從一開始就不是孫權的,他最多就是一個以武力奪取了荊州南郡的諸侯,整個荊州的歸屬權問題還值得商榷,不能僅憑一句民間俗語“劉備借荊州”,就全盤否認劉備在荊州的地位和做出的貢獻。

而劉備之所以不還南郡,自然也是因為當時的局勢所限,讓他不得不以賴賬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這是劉備的失誤,可如果不是孫權步步緊逼,又是派使者又是戰略包圍的,雙方能坐下來好好商量一下的話,或許後來就不會爆發“白衣渡江”這樣雙方撕破臉的情況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