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也。"我們現在的人可能認為理髮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這只是我們當今人的看法,在古代的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儒家思想一直是作為國家的一個正統思想存在的。
就算是那些不是以儒家為正統的朝代,儒家思想也是對那時的人們造成很大的影響。可以說古代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儒家思想的。而在儒家思想中孝道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一個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要遵從的規定,在這種觀念下,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父母給的,要守孝道,就必須照顧好父母賜予自己的身體。
所以古代人把頭髮看得很重要。就比如明末清初時要求剃髮,就是要從思想層面擊潰漢人的防禦心理;再比如辛亥革命時要求剪去辮髮,這是宣揚革命的一種廣泛的手段。所以很清楚的看出來髮型在古代是一種很重要的東西。
我們再來說一下清代辮髮髮型的由來。眾所周知,清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滿族最初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如果他們也像漢民族一樣留着頭髮,騎馬射箭這種日常必須的活動就很難去完成。
所以清朝滿族先民們就從生活出發設計出辮髮這種髮型。最初的辮髮又叫金錢鼠尾,從名字中看,最初的辮髮是很細的,像老鼠的尾巴一樣是可以穿過銅錢中間的方孔的。
也就是因為他們的這種髮型,中原人都稱北方少數民族叫"索虜",索的意思就是辮髮,翻譯成白話就是"留着辮子的蠻夷",當然這都是在古代一種大漢族主義的錯誤思想下對少數民族的蔑稱,與我們今天倡導的民族團結是相違背的。
再說回清朝男子的辮髮,就在滿族騎兵勢如破竹地攻向明朝,滿足就發布詔令,要求所有漢族人必須剃髮,留辮髮。這對漢族人就是相當於挖祖墳一樣的侮辱,這才誘發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慘劇。
就單從清朝一朝來說,辮髮也不是說固定不變的金錢鼠尾。如果說滿足要求滿足剃髮是要求漢族拋棄自己的傳統,那麼清朝辮髮的變化就是漢族傳統對於辮髮的悄悄抵抗。
在我們平時看的一些清朝的電視劇中那種以耳朵上下一線為分界的辮髮其實是晚清才有的辮髮形式,清中期就是發量介於兩者之間的。所以可以清晰看出來辮髮的發展是辮髮發量的變多,留髮區域的擴大。這也是體現了漢族人對於之前的祖宗之制的思念。
了解了辮髮的由來,再來看清代男人是如何來清洗自己的頭髮的。老北京三百六十行里有一個職業叫剃頭挑子。有一句歇後語"剃頭挑子—一頭熱"講得就是這個職業,每天上街扁擔一頭挑着火爐燒着熱水,一頭是剃頭用的雜物。
不要說清朝人是不需要理髮的,剃頭挑子就相當於是老北京人的理髮師。只不過當時的理髮就是拿着剃刀把前額頭剃得乾淨點,再把辮子拆了,用挑子上的熱水好好洗洗,再給顧客頭髮上抹上油,最後再把辮髮辮好就完成了一次的"理髮的流程"。
但是我們都知道,在封建時代,老百姓們絕大多數都是比較貧困的,剃頭不會很頻繁,對於清朝當時的人,最多就是一個月一次,有的窮人家半年一次的也是存在的。拿自己來說,我們現在人一星期不洗頭就覺得髒的受不了了,更不要說一個月了。
再加上清代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本業的國家,大多數人都是農民。清代百姓們每天外出勞作,流的汗,飛起的塵土粘到頭髮上,日復一日地積累,肯定是非常的髒的。聽說晚清時外國人來到清朝的農村,是不敢太靠近清朝男人的,因為頭髮味道很難聞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