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侵華日軍為了逼迫蔣介石投降,多次轟炸他的故鄉浙江奉化溪口。
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自從1939年開始初次轟炸到1941年奉化徹底淪陷,溪口共遭遇了日軍13次轟炸。
喪心病狂的日軍,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在十餘次的轟炸中,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其中也包括蔣介石的髮妻毛福梅。
1939年12月12日中午,日軍六架飛機在溪口上空肆虐,他們以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和別墅文昌閣為主要襲擊目標投彈13枚,炸毀房屋百餘間,身處其中的毛福梅也因此遇難。
當時,蔣經國正在贛州當官,他聞訊後極為悲慟,日夜兼程,驅車千餘公里返回溪口奔喪,手書“以血洗血”四字,在毛福梅罹難處勒石立碑。
不幸婚姻
1901年,19歲的毛福梅嫁給了年僅14歲的蔣介石。
很顯然,在封建婚配思想還很濃郁的當時,這段婚姻根本沒有任何感情基礎,完全是舊社會之下的包辦婚姻,遵從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不過毛福梅作為被舊時代所奴役的女性,她並沒有想着去反抗這一安排,哪怕是丈夫只是一個少不更事的浪蕩公子。
這時候的蔣介石對毛福梅的到來並沒有多少排斥,懷揣着對婚姻的試探,他對毛福梅逐漸產生了一種情感上的依賴。
1905年,蔣介石離開奉化溪口,前往寧波讀書,毛福梅以髮妻的身份同往陪讀,只是讓她想不到的是,等到接觸到更為廣闊的世界後,蔣介石對她的感情也越來越冷淡。
蔣介石考入浙江武備學堂後,毛福梅已經無法在跟着她,只能獨自返回溪口照顧婆婆,而蔣介石也一頭扎進了時代的巨變中很少回家。
男人經常不回家,勢必會變壞,蔣介石也是如此,自從去日本留學後,他浪蕩的本性被無限放大,即便後來回國後,依然流連於煙花柳巷無法自拔。
1907年,蔣介石帶着出生於風月場所的姚冶誠返回溪口,毛福梅的自尊被無情踐踏,好在蔣介石的母親嚴詞拒絕給姚冶誠名份,這才讓毛福梅稍微寬慰。
只是蔣介石對她已經開始厭惡,這段婚姻也僅僅維持在了表面上。
長子出生
1910年,毛福梅為蔣介石生下了長子蔣經國,她本以為能靠兒子讓蔣介石回心轉意,結果連帶著兒子蔣經國也不受蔣介石待見。
年少的蔣經國並沒有享受過多少父愛,他的記憶中所存在的是來去匆匆的蔣介石,動不動就對母親大打出手。
這也是後來蔣經國長大後,處處忤逆蔣介石的原因所在。
蔣介石沒有因為蔣經國的出生對毛福梅另眼相看,更沒有因此停止獵艷和浪蕩的行徑。
1919年,蔣介石遇到了年僅14歲的陳潔如,並對其進行瘋狂追求,毛福梅無法改變蔣介石的風流,只能任由他胡作非為。
好在他還有兒子蔣經國和婆婆王采玉陪伴,這也成了她孤寂生活中僅存的慰藉。
1921年,蔣介石的母親去世,毛福梅一下失去了陪伴19年的婆婆,這讓她失去了最後的庇護和依靠。
自此之後,毛福梅的生活中,充斥着孤獨與悲涼,只是讓她想不到的是,在無盡的寂寞中,她卻等來了一紙離婚協議書。
空襲遇難
1927年,經歷第一次下野的蔣介石,為了謀求政治上的更進一步,他發誓要迎娶宋美齡。
蔣介石為了如願,親自返回溪口,強制毛福梅與其離婚,毛福梅堅決不同意,蔣介石只好請求家中的長輩出面調解。
最終,雙方以“離婚不離家”的條件達成協議,蔣介石與毛福梅就此斬斷名義上的夫妻關係,好在,她還能住在蔣家的老宅里慢慢迎接人生終點的到來。
1939年,日本敵機來襲,當時毛福梅正在豐鎬房西邊平房中做家務,聽到空襲警報後立即出門躲避,由於躲閃不及,被壓在倒塌的牆壁下窒息而亡。
蔣經國接到生母去世後的消息後,立即吩咐司機備好車回家奔喪,汽車燒掉11瓶汽油,用時一天半,行駛千餘公里到達溪口。
蔣經國伏在母親遺體上痛哭不止,送了母親最後一程,並手書“以血洗血”四個大字立碑與母親罹難處,發誓要給母親報仇。
只是不知道蔣經國有沒有想到日本得以在中國的國土上肆虐,他的父親蔣介石應該為此負責。
如果在數年前日本入侵滿蒙之時,蔣介石沒有執行荒唐的不抵抗政策,而是痛擊日本侵略者,那麼所有的事情都將會是另外一個模樣。
參考資料:《蔣介石傳》、《蔣介石族譜》等。
(圖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