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755—763年)後,唐朝國力大損,西北邊防空虛,吐蕃趁機大舉東侵,最終於763年攻陷長安,迫使唐代宗李豫倉皇出逃。這一事件不僅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轉折,也暴露了唐廷內政與軍事的深層危機。
一、吐蕃東侵的背景
安史之亂期間,唐廷將河西、隴右等地的駐軍東調平叛,導致西北防線形同虛設。吐蕃趁機蠶食唐朝領土,至763年已佔據青海、河西走廊及隴右大部分地區,並推進至陝西鳳翔一線,直接威脅長安。加之宦官程元振專權,隱瞞軍情,代宗對吐蕃的攻勢毫無防備。
二、長安淪陷與代宗出逃
1. 吐蕃長驅直入
廣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大將馬重英率20萬大軍(含吐谷渾、党項等部族聯軍)攻破涇州(今甘肅涇川),叛將高暉引吐蕃軍直逼長安。吐蕃軍沿渭河南岸東進,迅速攻佔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今陝西武功縣西),距長安僅百餘里。
2. 代宗倉皇出逃
面對吐蕃兵鋒,代宗急命郭子儀為副元帥組織抵抗。然而郭子儀因宦官排擠,此時僅能召集20餘騎倉促迎戰。吐蕃軍迅速渡過渭水便橋,代宗於十月初七棄城逃往陝州(今河南陝縣),百官潰散,長安陷入混亂。
3. 傀儡政權的建立
吐蕃入城後擁立章懷太子李賢之孫李承宏為傀儡皇帝,劫掠府庫、焚燒民居,長安“士民避亂,皆入山谷”。
三、郭子儀力挽狂瀾
1. 虛張聲勢退敵
郭子儀退至商州(今陝西商洛)收攏散兵,集結四千餘人。他派部將長孫全緒在長安周邊白天擊鼓張旗、夜間燃火造勢,並散布“郭令公率大軍入城”的謠言。
吐蕃軍因不明虛實,加之城中百姓夜間擊鼓呼應,最終於佔領15天後倉皇撤出長安。
2. 追擊與善後
吐蕃退至鳳翔時遭鎮西節度使馬璘截擊,死傷千餘人。代宗於十二月返回長安,郭子儀伏地請罪,代宗嘆道:“沒有能及早用卿,以致落到這種地步!”
四、吐蕃未能長期佔領的原因
1. 氣候與後勤限制
吐蕃人因高寒體質難以適應中原炎熱氣候,作戰周期僅限秋冬,春季易爆發疫病。史載吐蕃“入寇恆以秋冬,及春則多遇疾疫而退”。
2. 軍事策略局限
吐蕃以劫掠為主,缺乏長期統治計劃。佔領長安後,其目標僅為“搶劫士女工匠”,並未建立有效治理。
3. 唐廷的局部反制
唐朝設置“防秋兵”制度,調集河北、河東士兵秋來春去,針對性防禦吐蕃季節性攻勢。
五、歷史影響
1. 政治權威的崩解
長安淪陷暴露了唐廷的虛弱,宦官專權(如程元振)與藩鎮割據問題進一步加劇。太常博士柳伉曾痛陳“將帥叛陛下”“四方叛陛下”,直指統治危機。
2. 經濟與文化的衝擊
吐蕃控制河西走廊後,唐朝依賴江淮漕運維繫國運,加速了經濟重心南移。敦煌等地在吐蕃統治下成為唐蕃文化交融的中心,佛教藝術與制度互鑒尤為顯著。
3. 後續邊疆危機
吐蕃此後多次聯合回紇進攻長安(如764年、765年),直至長慶會盟(821年)才實現長期和平。唐朝為制衡吐蕃,被迫倚重藩鎮與回紇,埋下中晚唐困局伏筆。
結語:吐蕃攻陷長安雖僅15天,卻標誌着唐朝“天可汗”體系的徹底瓦解。代宗出逃的狼狽與郭子儀的力挽狂瀾,折射出帝國在安史之亂後的內外交困。
這一事件不僅是軍事失敗,更是政治、社會多重危機的集中爆發,為後世“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邊疆失控”的惡性循環寫下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