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傑地靈,自古以來,便盛產文人墨客。而近現代,福建更是出現了“三大才女”的女作家,其中兩位分別是冰心與林徽因,另一位則是名聲不顯的廬隱。
而這位與冰心、林徽因齊名的女作家,在短短36年的人生中,以驚人的才華和三段坎坷的情感經歷,在中國文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1898年,廬隱出生在福建閩侯一個沒落的官宦家庭,她本名黃淑儀。母親分娩時,恰逢家中遭遇變故,迷信的家人便將這一切不幸歸咎於她,認為她是“災星”。
所以從呱呱墜地起,廬隱就被貼上了“不祥”的標籤,母親對她厭惡至極,甚至不願親自哺乳,將她送到奶媽家撫養。
在奶媽溫暖的懷抱里,廬隱度過了短暫而快樂的幼年時光。六歲那年,她被接回了家,但等待她的卻是冰冷的眼神和無盡的漠視。
父親外放為官,她被當作累贅寄放在舅父家,寄人籬下的生活讓她的內心滿是傷痕。
六歲時父親離世,廬隱與母親、兄弟姐妹陷入生活的困境,母親將怨氣都撒在她身上,動輒打罵。這種極度缺愛的成長環境,在廬隱心中種下了敏感、孤獨的種子,也塑造了她叛逆、渴望被愛的性格。
她開始拚命讀書,試圖從文字中尋找慰藉與力量,也正是這份對知識的渴求,為她日後成為才女奠定了基礎。而她對愛的強烈渴望,也促使她在後來的情感世界中,不斷追尋、不斷受傷。
在廬隱14歲那年,命運安排她與表兄林鴻俊相遇。林鴻俊溫文爾雅,對廬隱關懷備至,這讓從小缺愛的廬隱瞬間沉淪。兩人瞞着家人,偷偷書信往來,互訴衷腸,沉浸在甜蜜的初戀之中。
可是,這段戀情很快就遭到了家族的強烈反對。在封建禮教的桎梏下,近親相戀被視為大逆不道。廬隱的母親更是堅決反對,她覺得女兒攀附不上林家,甚至以死相逼。
面對家族的壓力和世俗的眼光,林鴻俊漸漸退縮了。他開始疏遠廬隱,最終在家人的安排下,與他人訂婚。廬隱的初戀就這樣以悲劇收場。她痛苦萬分,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整日以淚洗面。
這段感情的破裂,讓她對愛情既失望又更加渴望。她在小說《海濱故人》中,將這段刻骨銘心的初戀經歷融入其中,借書中人物之口,傾訴着自己內心的痛苦與無奈:“我心早碎了,我不忍再看這悲慘的人生,我渴慕着有一個人,將我救出這惡濁的社會。”
結束了苦澀的初戀後,廬隱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在這裡,她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冰心、林徽因等,也開始在文學領域嶄露頭角。
她積极參加新文化運動,在報刊上發表文章,以犀利的筆觸批判封建禮教,倡導女性解放。
在一次文學活動中,廬隱遇到了郭夢良。郭夢良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他在演講中侃侃而談,對社會問題有着深刻的見解,深深地吸引了廬隱,兩人很快陷入熱戀。
然而,郭夢良早已成家,家中有一位包辦婚姻的妻子。這段感情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爭議和阻礙。廬隱的朋友們紛紛勸她放棄,但她堅信愛情至上,不顧世俗的眼光,決定與郭夢良在一起。
1923年,廬隱和郭夢良不顧家人反對,在上海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婚後,兩人的生活並不輕鬆。郭夢良的家庭對廬隱充滿敵意,拒絕承認她的身份。
而經濟上的壓力也讓他們的生活捉襟見肘,但廬隱並不在意,她覺得只要能和郭夢良在一起,再苦再累都值得。
可惜,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1925年,郭夢良因病去世,留下廬隱和年幼的女兒。
這對廬隱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她悲痛欲絕,整日沉浸在失去愛人的痛苦中。
她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我現在已抱定‘死’的決心,我不再作‘人’想了。”這段感情的終結,讓廬隱的內心再次遭受重創,她的作品也變得更加憂鬱、哀傷,充滿了對生命無常的感慨。
就在她以為自己的生命將在痛苦中消逝時,李唯建出現了。李唯建是一位年輕的詩人,他比廬隱小整整九歲,卻主動給她寫信表達仰慕之情。
廬隱起初並沒有在意這個年輕人的來信,但李唯建的執着和熱情逐漸打動了她。兩人開始頻繁通信,在信中,他們暢談文學、人生和理想,彼此的心也越靠越近。
李唯建稱呼廬隱為“靈”,廬隱則稱李唯建為“異”,他們的書信往來被稱為“靈犀集”,字裡行間充滿了濃濃的愛意。
1930年,廬隱和李唯建結婚,並一同東渡日本。在日本,他們度過了一段甜蜜而寧靜的時光。廬隱的心情也逐漸好轉,她開始重新拿起筆,創作了許多充滿希望和活力的作品。
然而,命運卻總是沒有眷顧廬隱。1934年5月,懷孕的廬隱為節省開支,未去醫院生產,僅讓助產士在家接生。不料難產導致子宮破裂,送醫後搶救無效後逝世,年僅三十六歲。
臨終前,她阻止了李唯建起訴醫生的打算:“算了,不要去告了,人已死了,告他又有什麼用呢?”
按照遺願,李唯建將她所有已出版的作品放入棺內,讓這些心血結晶永遠陪伴着她。
當廬隱離世的消息傳回國內,文壇一片震驚,蘇雪林痛惜道“中國文人的悲哀”,茅盾稱讚廬隱是“五四時期第一個注目革命性社會題材的女作家”。
儘管生命短暫,廬隱卻以驚人的創作量(約150萬字)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情感遺產則是廬隱留給後世最珍貴的財富之一。她的三段戀情,與林鴻俊的初戀、與郭夢良的驚世之戀、與李唯建的姐弟戀,不僅構成了她人生的重要篇章,也為中國現代文學提供了豐富的情感樣本。
這些經歷展現了一個女性在追求愛情過程中的勇氣與脆弱、堅定與彷徨,折射出整個時代的思想變遷。
正如她在《雲鷗情書集》中所寫:“熱,要熱到沸點;冷,要冷到冰點;笑,則笑到一切人心跳;哭,則哭到把所有的眼淚都流干。”
這種極致的情感經歷,成就了她文學的獨特魅力。她的故事,至今仍在訴說著那個時代女性的愛與痛、掙扎與追求……
參考資料:
[1]趙相宜.自我的覺醒、迷失與轉向——廬隱《象牙戒指》再解讀[j].今古文創,2024(15)
[2]黃碧婷.論廬隱“悲哀”的源起[j].文學教育(上),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