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南遷,為什麼宋朝此後被稱為南宋,而晉朝此後卻被稱為東晉

宋朝靖康之變為分界線,此前定都開封,此後實際都城杭州,後人根據都城的相對方位一個在北一個在南,將其分為北宋南宋。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你看晉朝永嘉之亂及之後的晉愍帝投降漢趙為分界線,此前主要定都洛陽,此後定都南京,這不也是一北一南嗎?為什麼不分為北晉南晉,而是西晉東晉呢?

這個問題其實還可以換個問法,就是開封與杭州,洛陽與南京,它們的相對方位確實是一北一南,但同時也是一西一東,那後人為什麼在命名宋朝的兩段時期時採用了南北方位,命名晉朝的兩段時期時卻採用了東西方位呢?

稱呼南渡後的晉朝為東晉,首見於《宋書·樂志》,書中在論述南朝宋的禮樂制度時,引用了南朝宋尚書左僕射建平王劉宏的一段話,其中提到“爰及東晉,太祝送神而不迎神”,這說明早在南朝宋時期就已經有人開始這麼叫了。

之所以這麼稱呼是因為長江蕪湖至南京段呈西南—東北走向,此段中烏江、採石等地是秦漢三國西晉時期渡過長江的主要渡口,對北方人來說,從此地渡江,其方向是向東,所以當時人將長江這段的東部地區稱之為“江東”。

西晉末年,因為中原戰亂來到此地的人,除了說自己是南渡外,也有人說自己是東渡。而東晉的都城南京及其統治核心地區都在江東,因此這才稱呼南渡後的晉朝為東晉。而對於南渡之前的晉朝,當時其中一個稱呼是晉西朝。

當時人沒考慮過以南北方向命名,是因為唐朝中期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一直都在北方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人們以函谷關為界,將其分為了關西(關中)、關東,以崤山為界,分為了山西山東。當時人們的思維,更習慣於東西的地理觀念,而對南北的地理觀念尚未完全建立起來。

不過“東晉”這種稱呼在當時並不流行,南朝時期人們對東晉的稱呼更多的還是“江左”,站在北方的視角來看,東就是左,所以又稱之為江左。這是從北方人的視角來看的,他們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所以命名自然也要以北方人的視角來命名。

後來“東晉”之所以代替“江左”成為了主流說法,是因為後來“江左”不但被用來稱呼司馬睿重建的晉朝,還用來稱呼宋齊梁陳這幾個南朝政權,容易造成混亂。所以,為了方便區分,後人逐漸主要用“東晉”來稱呼南渡後的晉朝,再之後的人就延續了這種叫法。

東晉

稱呼南渡後的宋朝為南宋,最起碼在元朝時就有了,當時人沒採用東西方位,而是南北方位來命名,是因為自安史之亂後,中國經濟文化重心開始南移,南宋時完成,中國的主要矛盾由東西對立逐漸轉為了南北對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南北觀念逐漸建立,舉個例子,東南那片區域之前叫江東,這個稱呼後來逐漸被江南代替了。

因此,元朝人自然是以南北來劃分宋朝的不同時期,後世之人也延續了這種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