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在瀋陽首次開庭,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審判了36名日本侵華戰犯。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由中國人擔任審判官,獨立地審判外國侵略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1956年6月9日起在瀋陽開庭審判鈴木啟久等日本戰犯。圖為被告人進入法庭。新華社發
瀋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皇姑區黑龍江街77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座以新中國審判日本戰犯為主題的陳列館,2014年5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陳列館通過復原陳列和史實陳列有機結合,全面展示了1956年6月9日至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在瀋陽公審36名日本戰犯的歷史。
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於1956年6月9日至19日在瀋陽對日本戰犯鈴木啟久等8人進行了審判。圖為審判時的情形。新華社發
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於1956年6月9日至19日在瀋陽對日本戰犯鈴木啟久等8人進行了審判。圖為宣判時的被告人。新華社發
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在瀋陽審判了兩案,一案是在1956年6月9日到6月19日,對日本陸軍第117師團中將師團長鈴木啟久等8名日本軍職戰犯進行公審;第二案是在1956年的7月1日到7月20日,對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長官武部六藏等28名日本戰犯進行公審。
1956年7月1日至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在瀋陽審判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長官武部六藏等28名日本戰犯。這是日本戰犯西永彰治受審情形。新華社記者 於肇 攝
這是1956年,在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審判日本侵略中國戰爭中的戰爭犯罪分子過程中,辯護律師會見被告人柏葉勇一(右)。新華社記者 鄒健東 攝
法庭舊址陳列館內的大屏幕上,不間斷播放着當年審判日本戰犯的原始錄像,見證着那段歷史——當證人們袒露着日軍殺戮時留下的傷疤,聲淚俱下地控訴戰犯罪行時,每一個戰犯認罪,有的甚至撲通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地請求嚴懲自己。
這是在瀋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拍攝的復原後的審判現場(2025年5月15日攝)。
瀋陽市寧山路小學的學生們在瀋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參觀(2025年5月15日攝)。
學生們在瀋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參觀(2025年5月15日攝)。
審判結束之後,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又對其他在押的職務低、罪行輕、改造表現好的下級官兵,做出了免予起訴的決定。被寬大處理釋放回國的日本戰犯回國組建了“中國歸還者聯絡會”,以“貢獻於和平與日中友好”為宗旨,促進中日友好。
瀋陽市寧山路小學的學生們在瀋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參觀(2025年5月15日攝)。
瀋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的外景(2025年5月15日攝)。
這次審判,是對日本侵略罪行的清算,是對和平與正義的捍衛。
它不僅是對歷史的審判,更是對未來的警示,警醒世人銘記戰爭的慘痛教訓,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