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之遠2:盛名之下的李白,一個不得志的男人,和不靠譜的丈夫

兩段婚姻,四位女人,這是李白不完美的婚姻;求取功名,屢試無果,這是李白失意的人生。

詩壇流傳着一句名言:“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此言不虛,只有那些歷經世事沉浮的詩人們,方能筆觸驚雷,寫下不朽詩篇。杜甫的沉鬱,李商隱的深情,李賀的瑰麗,皆是明證。而談及我國詩壇上獨一無二的“詩仙”李白,此理更是貼切。他以浪漫主義之姿橫空出世,詩篇飄逸、想象豐富,然而在這光鮮的面具之下,卻隱藏着一個壯志難酬的士子,一個在仕途中屢屢失意的男人,一個在家庭責任上力不從心的丈夫。

李白自幼便流露出對詩歌的深厚情感,和對老莊哲學的深沉迷戀,而對科舉入仕之路不屑一顧。這些獨特的個性,塑造了他日後的文學輝煌,也預示了他一生的孤寂與落寞。

一、不是只有快樂

“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眼前的匡山漸行漸遠,李白心中滿是感慨,一首《別匡山》隨口吟出,字裡行間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與不舍。

“是時候出去闖蕩了。”

李白喃喃自語,此時的他正在匡山隱居讀書,青澀的詩詞已經日漸成熟。他開始渴望更大的自由和廣闊的世界,終於下定決心要去探索那片未知的天地。這一年,李白24歲。

大自然的美景是陶冶情操的良藥,李白一路遊歷,詩詞越發壯麗。峨眉山的雄偉激發了他內心的詩意,《峨眉山月歌》應運而生,膾炙人口: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廬山的恢宏也讓這位大詩人滿腔熱血。當他看到那道貫穿天地的瀑布時,便脫口而出這首傳世之作: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當然,還有天門山,還有秦淮河,一首接一首的詩歌產生,果然祖國的大好河山是李白詩興最好的催發劑。他的足跡遍布成都、江陵、金陵等繁華之地,他的身影又征服了廬山、峨眉、華山等雄偉之巔,神州大地的壯麗山河,一一印刻在他的心間。然而,遊歷的歡樂抵消不了現實的困境,連綿的旅程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積蓄,可是,他多次毛遂自薦,卻遲遲未能得到世人的真正賞識。

時光荏苒,開元十四年的一個深夜,持續的病痛折磨着這位偉大的詩人,身心的痛苦讓他備感疲憊。更讓他焦慮的是,他的盤纏已經所剩無幾。回想起自己長達兩年的遠遊生涯,雖然積累了豐富的閱歷,但與自己“學而優則仕”的崇高理想相比,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每念及此,李白的內心便湧起一股莫名的哀傷。

躺在床上,李白的思緒開始飄向遠方。當他回過神來,發現今夜的月光格外皎潔,如同銀色的霜花般灑落在地板上。這位浪漫主義詩人,在這明亮的月光下,也不禁陷入了對家鄉的深深思念。此刻,他心中的思鄉之情如潮水般洶湧澎湃,而詩歌,成為了他慰藉心靈的良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光之下,他喃喃自語:“家中的父親母親,你們可還安好?”

二、坎坷的婚姻

“或許,去安州試試看吧。”孟少府輕聲建議,眼中閃爍着對李白的關切。

孟少府是李白在揚州的朋友,他眼見李白滿腹才華卻無處施展,便心生一計,為他指了一條捷徑。

“看來,也只能如此了。”李白嘆息道,他深知自己當前的困境,於是採納了孟少府的建議。然而,當時的李白並未察覺,孟少府這一提議背後,其實還隱藏着另一番深意。

安州府,治所在安陸,而安陸有戶顯赫人家——許家。許家在當地堪稱名門望族,其祖上曾與唐高祖李淵同窗共讀,父輩亦曾身居高位,家族底蘊可以說比較深厚。

儘管許家富甲一方,卻僅有一女,此女不僅容貌出眾,而且知書達理。然而,正因為門第顯赫,她一直未能覓得合適的歸宿。如今,這位千金已過雙十年華,許員外為此焦慮不已,曾私下囑託孟少府為其尋覓一位良婿。但許家提出了一個特殊的條件——未來的郎婿必須願意入贅許家。

孟少府既受重託,自然盡心竭力。然而尋尋覓覓,始終未能找到合適的人選,直到他遇見了李白。他對李白的才華讚賞有加,更知道李白眼下漂泊無依,此時又正處困頓之際。在孟少府眼中,李白無疑就是贅婿的最佳人選。於是,他將李白的情況向許員外細細道來,員外聞言大喜過望,對李白的名聲他早就有所耳聞,心下甚是滿意。

然而,李白對此卻頗為抵觸。贅婿的身份讓他感到屈辱,更何況他尚未立業便先成家,實在不妥。

面對李白的猶豫,孟少府耐心勸解道:“太白兄,你如今漂泊在外,生活無着。若能入贅許家,不僅可解你眼前之憂,更能藉助許家之力,籌謀未來。這豈不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李白聞言皺眉沉思,內心開始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