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5000年歷史積澱出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是地球上至今唯一保持下來的文明。在數千年文明積澱中,也有些民間遊戲代代相傳,包括一些博彩的遊戲。其中有鬥雞、斗狗、走馬、鬥蟋蟀、鬥鵪鶉等比較流行,而且產生了許多相關的成語、歇後語和流行語。
鬥雞,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民間遊戲,起於春秋時代,在《史記》《漢書》等歷史著作中都有記載。齊桓公、魏明帝等都曾經修建鬥雞台,舉行鬥雞比賽。鬥雞在唐代更是興盛,主要是唐玄宗喜愛,親自參與。《全唐詩》中關於鬥雞的詩句就有數十首。並從宮廷傳到民間,一直到宋代更是興盛至極。
斗狗,與鬥雞的歷史悠久不同,斗狗起源於唐玄宗時期,一般也是達官貴人在鬥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宋代的《清明上河圖》就有斗狗的場面。
走馬,也就是馬術,起源於春秋時代。歷史上田忌賽馬的故事,現在是家喻戶曉。與鬥雞、斗狗不同,走馬是比賽馬的速度和耐力,與現代的馬術基本一脈相承。
鬥蟋蟀(蛐蛐、蟈蟈),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都是唐玄宗時代的產物,畢竟在盛世下,娛樂成風,博彩興盛。由於蟋蟀的壽命短,所有鬥蟋蟀多在秋季豐收後舉辦,這才有鬥蟋蟀為“秋興”的雅號。
鬥鵪鶉,原是民間遊戲,後成為官宦富豪、紈絝子弟消閑取樂和賭博的活動。因秋末端冬初鬥鵪鶉,即稱“冬興”。鬥鵪鶉也是起源於唐玄宗時代,一直流傳至今。
四斗中,雖然都是只有雄性,但是斗的原因也不同。鬥雞、鬥蟋蟀、斗狗都是利用雄性動物為爭奪交配權的本性,而鬥鵪鶉才是利用“鳥為食亡”的原理。這四斗雖然在唐宋比較盛行,但是在明清以農為本的時代,官方基本是限制或者禁止的,有的甚至給予罰銀、砍手、流放等刑罰,以阻止其蔓延,影響農耕生產。四斗本來屬於民間娛樂活動,但是事物往往具有異化現象,娛樂最終會和賭博為終點,四斗也是一樣擺脫不了這樣的宿命。
就像撲克、麻將、牌九一樣,既是娛樂玩具,也可以成為賭博工具。我國曆來不反對娛樂,但是對賭博基本都是嚴禁和打擊的。自古就有“小賭怡情、大賭傾家”的古訓,但是要區別小賭和娛樂還真不容易。就是走馬比賽,如今在香港也是公開的賭博,實在是讓人無語。現在,四斗有再度復興的趨勢,不少地方還形成了相關產業。而網絡直播更讓鬥雞、鬥鵪鶉、鬥蟋蟀等走向一般老百姓。不少人從事相關產業,靠飼養四斗動物發家致富。
由於古代四斗盛行,也就產生了一些跟四斗有關的成語、歇後語和流行語。這些語言流傳至今,仍然形象生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最著名的一句歇後語就是“打敗的鵪鶉斗敗的雞-----上不了陣勢”,而“出籠的鵪鶉————慣斗”也來自鬥鵪鶉。成語有“鬥雞走馬”。因為唐代斗狗只在官宦子弟中盛行,就有“狗官”這個蔑稱的來源。與鬥鵪鶉相關的流行語還有“跑圈”“撒食”,跑圈,是鵪鶉不願意斗咬,圍着鬥鵪鶉圈來回跑,與現在的“不作為”,不幹活有點相同。撒食,則是事情結束的意思,因為鬥鵪鶉結束時,總是撒把穀子。與鬥雞相關的流行語有“塌盤”,“散架”,就是現在的躺平,鬥雞只要卧地下不起來,就是塌盤了,不管如何引誘,它都不會再斗的。還有縛雞之力、呆若木雞等成語也是來自鬥雞比賽。而和鬥蟋蟀有關的成語有蟋蟀相鬥、蟋蟀出籠、蟀嚦相加、蟋蟀鬥雞等。蟋蟀打架——看誰嘴硬、蟋蟀斗公雞——各有一長,多麼形象的歇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