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咸豐臨死前塞給慈安一道密詔, 20年後,慈禧看到密詔痛哭不止

1861年,年僅31歲的咸豐病重,奄奄一息時,他安排好一切,命人速傳皇后。

皇后看着眼窩深陷骨瘦如柴面色蒼白的咸豐,悲從中來,淚流不止

咸豐見皇后悲傷,拉着她的手安慰,讓她先別哭了,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交代。

其實,咸豐知道,蘭兒心機深沉,不會安分守己,日後必然掀起風波。

他擔心皇后管不住蘭兒,便想了一個辦法。

知妻莫若夫

咸豐算準了,他只要他一死,蘭兒必定母以子貴,與皇后並尊為皇太后,在朝堂上掀起風波。

而咸豐口中的蘭兒,就是葉赫那拉·杏貞,載淳的生母,也就是當時的懿貴妃

他本想效仿漢武帝鉤弋夫人一樣,殺了懿貴妃,但他實在下不了手。

為了皇后和大清的百年基業,他想了一個辦法。

那就是隨她,與皇后並尊為皇太后,但以皇后為尊,為此咸豐留下兩枚印章,一枚“御賞”印給皇后,一枚“同道堂”印給嗣君,只有兩枚印章同時蓋在詔書上,才會生效。

除此之外,咸豐還為皇后一道密詔,他臨死前拉着皇后千叮嚀萬囑咐,一旦懿貴妃有篡權的舉動,就拿出密詔賜死。

咸豐交代完這一切,便駕崩了。

咸豐的算盤珠子還沒撥完,肅順已經帶着八大臣把熱河行宮圍成了鐵桶。這幫老臣壓根沒把兩宮太后當回事,奏摺堆在行宮偏殿落灰,批紅的硃砂盒子倒是天天往八大臣屋裡送。慈安攥着“御賞”印章直掉眼淚,慈禧摸着袖袋裡的“同道堂”冷笑——她早瞧明白了,什麼雙印製衡,分明是讓她們當蓋章工具。

要說肅順這幫人也是昏了頭。軍機處的摺子敢扣着不發,連皇帝親媽想問問前線戰況,都得看輔政大臣臉色。最絕的是他們連裝樣子都懶得裝,直接放話:“太后但居宮中,我等自有處分”。慈禧聽着窗外的蟬鳴,指甲在黃花梨炕几上掐出幾道白印子,轉頭卻換上笑臉給肅順送鹿茸——這女人狠起來,連仇人都能哄得團團轉。

密詔成了慈禧心裡的一根刺。慈安倒是實誠,真把那道白絹聖旨供在佛堂,早晚三炷香地拜。慈禧有次藉著送燕窩的機會偷瞄,黃綾子上明晃晃寫着:“彼如恃子為惡,汝即可按祖宗法治之”。她端着青花瓷碗的手穩得嚇人,轉頭就吩咐安德海在承德到北京的路上埋了三十處暗樁。

咸豐到死都沒想到,自己安排的八大臣才是催命符。肅順天天嚷嚷着“祖宗家法”,轉頭就把戶部銀庫往自家別院搬。恭親王奕訢在北京城急得跳腳,眼瞅着洋人又要打來,軍餉卻卡在熱河行宮。慈禧眼珠子一轉,半夜讓安德海揣着“同道堂”印模溜出宮,蓋在調兵文書上直送蒙古大營——等肅順發現時,僧格林沁的騎兵已經堵了山海關

要說這女人狠起來真是要命。辛酉政變那天,慈禧愣是帶着六歲同治扮成運炭農婦,三伏天裹着破棉襖混出承德。慈安坐在空轎子里嚇得念經,她卻撩開車簾數着更夫打更——二更天動手,三更天奪印,五更天就把肅順的腦袋掛上了菜市口旗杆。那枚“同道堂”印章沾着血蓋在判決書上,比硃砂還艷三分。

咸豐設計的雙印把戲,倒成了慈禧掌權的梯子。她讓軍機處把摺子寫成“請太后訓示”,慈安蓋完“御賞”就閉目養神,她卻捏着“同道堂”把“准”字改成“駁”,硃筆一勾就是百萬兩白銀的調度。恭親王后來喝多了跟門客說:“西邊那位批摺子,比當年八大臣狠十倍!”

最諷刺的是那道密詔。1881年慈安暴斃那晚,慈禧親手從佛龕里取出黃綾子,就着燭火燒成了灰。火苗躥起來映着她眼角的皺紋,倒比年輕時更亮幾分——什麼祖宗法度,什麼百年基業,終究敵不過掌權47年的狠辣與果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