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戰俘落到日軍手裡不會被殺,還能被當作爺看待?

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國的東北,二戰從此開始。而在戰爭期間難免會存在被敵軍俘虜的風險,作為戰俘,自己的生死在敵軍面前可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在對待戰俘這方面,屬日軍最殘忍。

比較著名的有在中國設立的“731”戰俘營,對無辜的中國人民實行殘忍的細菌實驗,還有震驚世界的巴丹死亡行軍——約8萬美菲戰俘被押送到120公里外的戰俘營,徒步前行不吃不喝,沿途還被刺死約15000人,但之前在一戰時期日軍卻優待戰俘,這是為何?

1914年6月28日,隨着“薩拉熱窩”事件的發生,一戰隨之爆發。同年8月,日本以英日同盟為借口對德宣戰,以奪取德國在遠東地區的重要殖民地——青島,在為期兩個月的海陸空的聯合進攻,最終以優勢的兵力戰勝駐青德軍,德軍大敗,4688名德軍戰俘被押送到日本。

日本將這些戰俘安置到12個不同的戰俘營中,但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日軍卻對他們笑臉相迎。在日本政府和軍隊中,有一大批親德分子。當德國戰俘被送到日本後,他們很快進行了干預,給了德軍戰俘高規格的優待。

對這些德國戰俘不僅好酒好菜招待,而且還給發工資(按照日本陸軍標準)即使當時的經濟並不發達,甚至在裡面建設商業街,和普通的日本公民沒什麼區別。就這樣在日本吃喝玩樂6年,也就是1920年才被送回,在此期間還曾收到盟國英軍的抗議,但日本卻是置若罔聞。

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日本在當時加入了海牙國際公約,這個公約的主要目的就是限制軍備和保障和平,但也有保護戰俘人身安全的條例,日本也有正當的理由去優待德國戰俘,以此來拉攏德國,此所謂“魚乘於水,鳥乘於風,草木乘於時。”靠着德國的跳板,日本才有可能翻身。

由於明治維新的影響,日本一直模仿照搬西方的模式與文化,而這些德國戰俘正是學習的目標。德國戰俘除每天早晚兩次報到、每周一次體檢外,並無特別的勞役要求,部分戰俘營亦允許到營外活動,德國戰俘中並不僅僅都是軍人,還有大量的記者、商人、技術工人等,他們都是日本人非常緊缺和仰慕的人才。

所以日本人把他們當成了座上賓,讓德國人給日本人做指導。平常沒有壓力的生活,讓這些德國人享受在歐洲的愜意,這時的日本人開始去模仿他們,學習並接受歐洲的事物,這對於渴望西化的日本人來說正是絕佳的好機會。不僅引進了新式的教育,連飲食,音樂也一併的學習,十分的徹底。

在一戰前宣告日本崛起的一場戰爭——日俄戰爭,讓日本擠進了列強的圈子,但列強和日本關係並不友好,即使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提升了綜合國力,而一戰作為列強的資本遊戲,正是日本提升本國的國際知名度以及和西歐列強打好關係的機會,而且日本一直宣揚軍國主義,這和德國的法西斯主義不謀而合,當然不會放過這個絕佳的機會。

在釋放德國戰俘後,德國得知此事開始與日本密謀,打算和日本,意大利一起共同統治世界,在1940年9月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又稱《柏林條約》,標誌着他們共同走向了法西斯道路。在二戰的日本與一戰中怯弱惶惶然的日本,已經完全不同了。日本用6年優待戰俘的代價,換來與強國的合作,不得不說日本很有遠見。

國際秩序中,遵循的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而只有強者才會被尊重。德國強大,所以被日軍俘虜才會優待,如果是其他國家,那真就不一定了。作為當今第二大經濟體,我為祖國強大而感到自豪,中國再也不是之前那個被列強欺凌的弱小國家了。學習新思想,爭做新青年,吾輩青年扛起時代大任,為實現“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強國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