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起:河北游擊軍的戰略意義

紀念中國抗日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重溫毛主席《論持久戰》以及一系列關於抗日戰爭的論述,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河北游擊軍的戰略意義。


一、毛主席欽點的戰略擘畫


1938年5月,毛主席在《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河北平原、山東的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經發展了廣大的游擊戰爭,是平地能夠發展游擊戰爭的證據。”

毛主席為什麼講這段話呢?又為什麼說是證據呢?因為抗日戰爭初期,在中國共產黨內和黨外有許多人,在根本上是輕視游擊戰爭的重大戰略作用的,更認為在平原地區根本不可能開展游擊戰爭和建立抗日根據地。而河北平原、山東北部和西部平原游擊戰爭的開展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有力的佐證了毛主席關於開展平原游擊戰爭思想的正確性,所以,毛主席在這裡用它作為證據來教育全黨。

1931年“9·18”事變,毛主席即英明預斷,日本欲佔領全中國,變中國為日本的殖民地。而隨着日本侵華戰爭的演進,毛主席又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略,進行了清晰而精準的分析與判斷。正如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表明的,日本的這個戰略就是:“中間突破、兩翼齊飛”。即日本的戰略,便是以整個中國為基地,向“大陸”和“海洋”兩個方面展開,“為了南攻南洋群島,北攻西伯利亞起見,採取中間突破的方針,先打中國。”而要先拿下中國,就要打通京滬線和京漢線,即必須貫通冀中。因而,冀中就成為了日寇“中間突破”必須控制的鎖鑰。

冀中,指的是河北省中部,東至天津、滄州一帶,西至太行山東麓,南至石家莊、衡水部分地區,北至保定廊坊等地,核心的區域一般包括保定、滄州、廊坊、石家莊東部、衡水北部等平原地區。

誠然,冀中是日寇侵略中國必須控制的鎖鑰,那麼,冀中也就必然是中國抗戰必須掌控的要津。所以,作為戰略大家的毛主席,就在全國抗戰尚未展開、日寇尚沒侵佔冀中的有利時機,力排眾議,親自選派得力的紅軍領導幹部,前往冀中、山東平原實施抗戰戰略做眼。而從整個抗戰史,看冀中、山東平原游擊戰爭和敵後抗日根據地所發揮的巨大戰略價值,我們不能不由衷地欽佩毛主席無與倫比的戰略智慧。

根據孟慶山的回憶文章,推斷毛主席派遣孟慶山等7人前往冀中的時間,應是在盧溝橋事變發生時或稍後的時間。因為孟慶山到達保定時,聽到民眾議論日本鬼子快打到長辛店了。而史料記載,日本鬼子是1937年7月28日佔領的長辛店。這樣計算,孟慶山等7人到毛主席的窯洞,接受毛主席欽點的時間,也就只能是其時。

孟慶山在回憶文章中講,他們7人來到毛主席的窯洞。毛主席對他們說,現在全面抗戰已經開始,中央派你們到敵後去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這就是要你們把在學校學的東西拿到實踐中去運用。這項任務是很艱巨的。要完成這項任務,必須學會搞統一戰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和力量,一致對日。要學會依靠群眾,要靈活的掌握黨中央的政策。共產黨員是松柏,也是楊柳。要冬夏長青,也要能適應環境,宜於栽種。

我們說,這無疑是一個很高的戰略擘畫,着眼日寇侵華戰略,做眼抗戰戰略要津,親自選將,親自接見,親自授計,足見毛主席已把中國抗戰全局籌策於胸。


二、河北游擊軍的戰略實踐


為什麼要到敵人後方去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呢?毛主席說:“我們要在這樣廣大的被敵佔領地區發動普遍的游擊戰爭,將敵人的後方也變成他們的前線,使敵人在其整個佔領地上不能停止戰爭。”根據地是游擊戰爭的後方,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

毛主席的策略,就是把紅軍的抗日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抗日活動匯合起來,匯聚成為一個全民族的抗日力量,就是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的抗日戰爭。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極其英明的戰略。因為,中國的經濟、工業、科技、軍事、民眾組織都弱於日本,舍此一圖是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

而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因此,毛主席在1937年9月25日給周恩來並轉劉少奇、楊尚昆、朱瑞並告朱德、彭德懷、任弼時的電報指示中強調:整個華北工作應以游擊戰爭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民運,統一戰線等等,應環繞於游擊戰爭。應令河北黨注全力於游擊戰爭,普遍地但是有計劃地組成游擊隊。為此目的,應着重於高級幹部之分配及獨立領導的黨政軍集體機關之組織。要設想在敵整個佔領華北後,我們能堅持廣泛有力的游擊戰爭。

紅軍團長孟慶山正是毛主席這一戰略思想的實踐者。

孟慶山,是紅軍團長,1937年1月入抗大二期學習,抗日戰爭爆發,他們7人受毛主席委派到敵後發展游擊戰爭,到達太原時有6人留在了薄一波處,而孟慶山隻身潛回到冀中。先是到石家莊找地下黨未果,再到保定仍未能如願,後在保定坐船到白洋淀北峰,才與地下黨取得聯繫。1937年 9月,孟慶山被任命為中共保屬特委軍事委員,10月任中共保屬特委軍事委員會主席。由此,孟慶山謹遵毛主席的指示,緊密同地方黨組織配合,通過迅速建立抗日政權,貫徹減租減息、動員農民參軍等方式,很快組建了河北游擊軍,並任河北游擊軍司令員。他通過開辦游擊戰爭短期集訓班,培養抗日骨幹,組建和收編民眾抗日武裝等方式,使河北游擊軍隊伍迅速擴大,在短短半年內將河北游擊軍就發展到了號稱10萬之眾,成為華北敵後抗日的重要力量,對日寇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給了日寇以有力的打擊。

1955年在中南海懷仁堂授銜時,毛主席一眼就認出了孟慶山。毛主席問:“你是不是孟慶山呀?”孟慶山激動地回答:“是”。並對毛主席說: “這麼長時間您還沒忘記我啊。”毛主席緊接著說:“我哪能忘啊,你那時候有10萬大軍嗎!”據在場的人員回憶,毛主席說這些話的聲音很高,這足以表達了對河北游擊軍的戰略實踐給予的充分肯定。


三、河北游擊軍的戰略地位作用


河北游擊軍的戰略地位在冀中,冀中在抗日戰爭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行政和軍事單位。從行政單位說,冀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抗日根據地,覆蓋當時的數十個縣,是晉察冀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軍事單位說,冀中是冀中軍區,冀中軍區由八路軍第三縱隊兼,歸晉察冀軍區指揮。

冀中軍區1938年5月正式成立。由河北游擊軍、河北人民自衛軍合編為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活動區域約有40多個縣,包括安國深澤饒陽,河間,任丘,高陽,肅寧等,歸晉察冀軍區領導。

河北人民自衛軍的前身是東北軍第691團。1937年10月14日,東北軍第691團在團長呂正操的帶領下,脫離東北軍建制,改稱人民自衛軍參加抗日。

從其時的軍隊編製看,一個步兵團的兵力大約就是1500人左右,而且戰時多為不滿編。這樣看下來,河北人民自衛軍與河北游擊軍合編時,呂正操的第691團的人數,要遠遠少於孟慶山河北游擊軍部隊的人數。

另,從孟慶山1937年9月任中共保屬特委軍事委員、10月任中共保屬特委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的實際地位分析,無論是貫徹毛主席游擊戰爭思想,還是發動當地人民群眾抗日,孟慶山都是在其中發揮了重要領導作用的。

由此看,從組建河北游擊軍部隊實施抗日的時間,以及河北游擊軍在最初的冀中抗日戰爭作用和毛主席對孟慶山充分肯定看,河北游擊軍在冀中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是起到了基礎重要作用的,這一點應是確定的。

抗戰史表明,冀中軍區是平原游擊戰的典範,在冀中地區無山地依託的不利環境下,創新戰術,如起花炮戰、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在日軍頻繁掃蕩中堅持鬥爭,牽制住大量的侵華日軍,配合晉察冀山區根據地,成為華北敵後抗戰的重要支點,為中國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

總之,河北游擊軍率先實踐了毛主席平原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思想,為在平原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提供了光輝實踐,點燃了冀中平原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星星之火,對於初期的華北抗戰乃至全國抗戰起到了巨大的戰略作用。


(作者系崑崙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崑崙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