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緊住手!美俄傳出重磅消息,馬克龍組局自救,中歐聯手已到?


據財聯社2月17日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緊急召集歐洲多國領導人召開俄烏問題峰會。環球網同日刊文指出,中歐正通過慕尼黑安全會議深化戰略協作。兩條看似無關的新聞背後,國際格局正經歷深刻震蕩。

馬克龍(資料圖)

當地時間2025年2月17日,愛麗舍宮迎來德國總理舒爾茨、英國首相斯塔默等重量級人物。這場臨時召集的緊急會議,直接導火索是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證實美俄高級官員將在沙特秘密會晤。更令歐洲不安的是,特朗普政府明確表態將歐洲排除在俄烏和談之外,美國特使基思·凱洛格直言"歐洲不具備執行和平進程的能力"。

歐洲智庫"戰略對話研究所"最新報告顯示,俄烏衝突三年來歐盟內部對俄政策存在27個不同立場版本。這種分裂直接導致2024年歐盟對烏軍援承諾兌現率僅63%,遠低於美國的89%。當華盛頓突然轉向單邊外交,布魯塞爾突然發現自己陷入戰略真空——既無法左右戰局走向,更失去和平進程話語權。

慕尼黑安全會議現場傳回的畫面更具象徵意義。在美俄代表缺席的情況下,中國外長王毅與德國總理朔爾茨的會談持續了118分鐘,遠超預定時間。德國《明鏡周刊》注意到,雙方簽署的12項合作協議中有7項涉及新能源和人工智能領域。值得玩味的是,歐盟委員會同日宣布將中歐投資協定審查期限延長至2026年底。

朔爾茨(資料圖)

數字最能說明問題。1975年中歐建交時雙邊貿易額僅24億美元,到2024年這個數字飆升至7858億美元,增幅超過326倍。如今每天有超過21.3萬噸貨物通過中歐班列往返亞歐大陸,這個數字是2013年開行初期的86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歐企業聯合研發項目佔比達34%,遠高於美歐合作的19%。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最新民調顯示,62%的受訪者認為"戰略自主"應成為歐盟首要目標,這個比例較俄烏衝突初期上升27個百分點。當美國單方面調整烏克蘭政策,歐洲突然意識到過度依賴跨大西洋關係的風險。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專家指出,馬克龍緊急峰會實際是歐洲尋求戰略突圍的"壓力測試",而中歐互動升溫反映出多極化進程加速。

布魯塞爾某外交消息人士透露,歐盟正在評估三種應對方案:加快組建歐洲軍(目前完成度42%)、深化與南方國家合作(已建立17個新對話機制)、推動中歐關係升級(2024年雙方高層互訪達28次)。這三種路徑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在美俄戰略博弈加劇的背景下,歐洲必須找到新的戰略支點。

慕安會期間曝光的閉門會議記錄顯示,超過60%的歐洲國家代表認同"中歐關係不應被第三方因素綁架"。這種認知轉變在具體政策中已有體現:荷蘭宣布解除部分半導體設備對華出口限制,匈牙利批准中資新能源產業園項目,就連向來強硬的立陶宛也開始恢復對華貿易磋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5年1月報告指出,中歐經濟互補指數達到0.78(滿分1),遠超美歐的0.53。在數字經濟、綠色轉型、人工智能治理三大領域,雙方合作潛力估值超過4.2萬億美元。這種經濟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地緣政治格局——當華盛頓試圖構建排他性聯盟時,中歐事實上形成了"非對抗性協作網絡"。

歐洲議會前議長舒爾茨的幕僚長向媒體透露,馬克龍峰會最核心的議題其實是"後美國時代的歐洲定位"。這個命題的緊迫性在於:北約2024年防務開支數據顯示,歐洲國家軍費平均增幅達11.7%,但作戰效能提升僅為3.2%。當安全焦慮與經濟壓力疊加,尋找可靠合作夥伴成為必然選擇。

中歐班列2024年運輸量突破200萬標箱,這個數字背後是沿線35個國家、217個城市的深度捆綁。德國工業聯合會調查顯示,78%的德企將中國視為"不可或缺的供應鏈環節",這個比例在汽車行業高達91%。這種經濟血脈的互聯,遠比政治宣言更具實質意義。

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歐盟"全球門戶"計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對接項目,2024年新增27個,主要集中在東歐和巴爾幹地區。這些項目創造就業崗位超12萬個,帶動當地GDP平均增長2.3個百分點。當美國大談"民主對抗威權"時,中歐用實實在在的發展合作書寫新敘事。

巴黎政治學院的最新模擬推演顯示,如果中歐在人工智能治理、氣候變化、數字稅等領域達成全面共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進程將提速38%。這種預測並非空想——雙方已在COP29氣候談判中形成聯合提案,在聯合國人工智能倫理框架制定中保持密切磋商。

眼下最緊迫的考驗來自烏克蘭危機。中國提出的"四個應該"主張與歐洲"諾曼底模式"存在諸多契合點,這點從法德外長近期三度與王毅通話可見端倪。雖然雙方在具體路徑上仍有分歧,但都堅持政治解決的大方向。這種戰略共識,正在為停火談判創造新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資料圖)

歷史總是充滿戲劇性。五十年前中歐建交時,沒人能預料今日的深度交融;五十年後的今天,當美俄博弈衝擊國際秩序,中歐合作的戰略價值愈發凸顯。這不是簡單的陣營重組,而是多極化浪潮下的必然選擇——畢竟,在變革的世界裡,沒有誰願意永遠當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