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清晨,山間薄霧未散,空氣中滿是泥土的清甜氣息。
在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六馬鎮致富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盧丹套上一雙沾滿泥土的膠鞋,徑直走向果園。她的身影與晨光融為一體,像一株紮根山野的果樹。
盧丹(左)與村民在致富村包裝蜂糖李。一筐筐金黃的果實被裝入印有“鎮寧蜂糖李”地理標誌的禮盒。(2024年6月26日攝)
“以前村裡人守着幾畝山地種玉米,一年到頭掙不到2000塊。現在家家種蜂糖李,一畝地能賺兩萬多元。”村民盧成敏邊說邊麻利地封箱,額角的汗珠在陽光下閃爍。
蜂糖李的“甜蜜事業”始於盧丹2018年的一次調研。她發現,六馬鎮的氣候與土壤條件特別適合種植蜂糖李,但村民缺乏種植技術,果樹產量低、產品銷路窄。她請來農業專家,推廣科學種植技術,帶頭成立合作社,規範品牌包裝和擴大銷售渠道。十年間,致富村的蜂糖李種植面積從幾十畝擴展到近萬畝,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足2000元躍升至2.2萬元。
2025年2月20日,盧丹(左)與村民劉發志查看芒果樹生長情況。枝頭初綻的淡黃色花簇,預示着又一個豐收年。
除了最有名的蜂糖李,芒果也是村民致富的一大“法寶”。
“起初大伙兒怕風險,盧書記就在自家的芒果林里做實驗,主動承擔風險。”村民劉發志撫摸着樹榦上的嫁接痕迹回憶道。
盧丹成功探索總結出“套袋防護”法,並親自指導村民推廣,實現全村芒果產業產值翻倍。如今,芒果產業已成為致富村的第二張名片,年產值超千萬元。
在盧丹的辦公室里,貼着一張密密麻麻的“果樹生長周期表”。從花期防凍到果期防蟲,每個環節都標註着專家建議和村民經驗。
“農業不能靠天吃飯,得用科技和耐心‘養’出好果子。”她說。
盧丹在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六馬鎮致富村的碼頭邊留影(2025年2月20日攝)。
閑暇時光,盧丹總是喜歡到村裡打邦河邊的碼頭眺望。以前交通不便,盧丹和村民們經常需要通過水路銷售蜂糖李。如今,隨着交通條件改善,除了運送貨物,碼頭也成了鄉村旅遊打卡點。花開時節,遊客乘船觀賞兩岸李花如雪,村民在岸邊擺起農家樂,笑聲與濤聲交織成曲。
在盧丹的手機里有她收集的老照片:泥濘的村道、低矮的木屋……與如今硬化路通到家門口、三層小樓林立的新村貌形成鮮明對比。
“這些照片提醒我們,奮鬥的每一步都算數。”盧丹說。
盧丹(左)在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六馬鎮致富村與村民交流果樹種植情況(2025年2月20日攝)。
3月5日,盧丹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她說,作為一個農村的孩子,能夠“帶着泥土”走進人民的殿堂,感覺十分激動和榮幸。“更重要的是,把基層群眾的呼聲帶到全國兩會上,也會努力把最新的精神在基層落實。”
談起未來產業的發展,這位“甜書記”表示,希望能夠優化種植技術、提升水果品質,進一步精細化加工,在產業發展的同時挖掘鄉村旅遊資源,通過農旅融合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3月5日,盧丹(右二)和代表們一起走向人民大會堂。
在致富村的日夜,我常想起盧丹的一句話:“鄉村振興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得像養蜂糖李一樣,耐得住寂寞,經得起風雨。”
透過鏡頭,我看到的不僅是果實的甜蜜,更是一個共產黨員在山野寫下的初心。那些沾滿泥土的膠鞋、長滿老繭的雙手、深夜亮着的村委會燈光,終將匯成新時代山鄉巨變最生動的註腳。
3月5日,盧丹(中)在貴州代表團全體會議上認真聽會。當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各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新華社記者 翟健嵐 攝
在致富村的採訪結束時,盧丹遞給我一片芒果乾:“這是我們試研發的芒果深加工產品,下次再來,村裡還會有更多驚喜。”
她的眼神篤定,彷彿已看見更遠的未來——那裡有智慧果園的無人機巡護,有橫跨打邦河的大橋,有年輕人返鄉創業的熱潮……
盧丹在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六馬鎮致富村村委會內工作(2025年2月20日攝)。
記者:劉續、呂帥
編輯:徐金泉、劉金海、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