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總理英迪拉:執政印度20年,絕育400萬男人,被侍衛射30槍而死

1984年10月31日,總理府邸的花園裡,一聲槍響打破了清晨的寂靜,鮮紅的血染紅了紗麗,倒在血泊中的,是被稱為“印度鐵娘子”的英迪拉·甘地。

讓人難以置信,這位極具影響力的女總理,竟然被自己的貼身警衛槍殺,身中三十多槍,場面極其悲慘。

這聲槍響背後,究竟隱藏着怎樣的複雜情感和政治鬥爭?是錫克教徒的報復?還是鐵腕統治必然付出的代價?

1917年,英迪拉·甘地誕生於印度北方邦著名的尼赫魯家族。

在種姓制度影響深刻的印度,尼赫魯家族屬於最高的婆羅門種姓,憑藉著優越的地位和強大的政治影響力,在印度社會備受尊敬。

英迪拉的祖父莫逖拉爾·尼赫魯是一位極具眼光的律師,早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他就敏銳地意識到與英國上層社會建立聯繫的重要性。

這種做法為他帶來了名望和財富,也為尼赫魯家族日後踏入政壇鋪平了道路,進一步鞏固了家族在北方邦的地位。

英迪拉的父親,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是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位總理。

他深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這些思想深深地影響了英迪拉的政治生涯以及她個人的理念。

英迪拉從小就生活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周圍是濃厚的政治氛圍,並且得到了父母細心的培養和教育。

童年時,英迪拉生活在風雲變幻的年代,親眼見證了印度爭取民族獨立的艱難歷程,五歲時,她就看到父親尼赫魯為了印度獨立四處奔走,深受感染。

十二歲那年,隨着獨立運動深入發展,英國殖民政府加強了對國大黨的監控,尼赫魯被軟禁在家,無法與外界聯絡。

關鍵時刻,年幼的英迪拉勇敢地站了出來,她在殖民者的監視下傳遞着重要的消息和信件,成為了父親與外界聯繫的紐帶。

她還組織了一個名為“猴子會”的團體,團結其他官員的孩子們,效仿《羅摩衍那》中幫助羅摩王的猴子軍團,為印度的獨立貢獻力量。

這段經歷鍛煉了她的勇氣、智慧和領導能力,也為她日後踏入政壇埋下了伏筆,激發了她對政治的濃厚興趣。

為了開闊視野、深入學習,英迪拉前往英國留學,進入牛津大學學習歷史、政治和經濟等科目。

留學期間,她學習了西方先進的理念和文化,視野更加開闊,也變得更加獨立自主,而這段經歷對她日後管理國家很有幫助,也形成了她與眾不同的政治思考方式。

不過,她的人生也迎來了一個重要轉折。

在英國,英迪拉遇到了費羅茨·甘地,他來自一個地位較低的拜火教家庭,他們之間的愛情超越了宗教和種姓的限制,但也預示着未來充滿挑戰。

但他們的結合可能不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支持,需要面對許多社會和家庭的壓力。

英迪拉必須做出重要的選擇,決定是否要為了愛情,勇敢地面對這些困難和阻礙。

英迪拉和費羅茨的愛情,在當時的印度社會引發了巨大爭議。

尼赫魯家族強烈反對這樁婚事,他們認為出身較低種姓的費羅茨與地位高貴的英迪拉並不相配,擔心這會損害家族的名望和未來的政治發展。

尼赫魯甚至用斷絕父女關係來威脅英迪拉,試圖阻止他們的結合,但是,英迪拉對愛情的堅定信念最終打動了聖雄甘地。

聖雄被英迪拉的勇氣和對愛情的執着所感動,因此出面調解此事,並且將自己的姓氏賜予了費羅茨,以此提高費羅茨的社會地位,減輕尼赫魯家族施加的阻力。

在聖雄甘地的見證下,英迪拉和費羅茨最終結為夫妻。

這段婚姻,寄託着聖雄甘地消除種姓制度的願望,但現實並非如此理想。

費羅茨作為共產黨員,與尼赫魯家族的政治理念存在差異,夫妻生活因此充滿矛盾,最終分居。

不過,為了維護家族名聲和父親的政治地位,英迪拉始終沒有選擇離婚,這段痛苦的婚姻持續了近二十年。

這段充滿衝突和遺憾的婚姻經歷,成了她政治生涯中難以擺脫的陰影,也深深影響了她日後對於家庭和政治的看法。

1960年,費羅茨因心臟病去世,這對英迪拉打擊巨大,她化悲痛為力量,全情投入到國家發展中。

在父親尼赫魯的指導和幫助下,英迪拉的政治能力迅速提升,先後擔任國大黨主席和內閣幕僚長等關鍵職務,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

1964年,尼赫魯去世,印度政壇局勢複雜,各方勢力爭奪權力,形勢充滿變數。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英迪拉·甘地運用精明的政治技巧,憑藉家族長期積累的影響力和在國大黨內的廣泛支持,加上之前平息南方動亂和領導印巴戰爭時表現出的決心和勇氣,獲得了“唯一的鐵腕人物”這樣的讚譽。

這些優勢讓她最終成功當選為印度總理,成為了印度歷史上的第一位,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位女性總理。

初掌權柄的英迪拉,一改往日優雅形象,展現出鐵腕和果斷。

她清楚地意識到,印度面臨著經濟發展滯後、社會不穩定、種姓制度遺留等問題,必須採取強硬手段推動國家發展和變革。

因此,她毫不猶豫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挑戰殘存的封建勢力,取消地方土皇帝“大君”的特權,將銀行、礦產、石油等重要產業收歸國有,以增強國家對經濟命脈的控制力。

同時,她還加強與蘇聯的合作,學習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力求擺脫對西方國家的過度依賴,實現印度的自主發展。

這些舉措在某些方面推動了印度經濟的增長和工業化,但同時也激起了部分受益群體的不滿,並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強烈反應。

而這些負面影響為她未來的政治動蕩埋下了隱患。

英迪拉·甘地眾多政策中最具爭議和廣為人知的莫過於“絕育運動”,也被稱為“強制絕育”。

為了控制人口增長,緩解印度面臨的經濟壓力,英迪拉政府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大力推行男性絕育政策。

在這項政策下,數百萬屬於較低種姓的男性被迫接受絕育手術,這被許多人視為英迪拉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污點。

這項政策雖然在短期內對控制人口增長起到一定效果,但也引發了印度社會巨大的不滿,造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並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甚至有人指責這項政策為“種族滅絕”。

“絕育運動”嚴重損害了英迪拉·甘地的聲譽和政治合法性,同時加劇了印度社會矛盾和種族衝突,最終導致她在1977年的大選中失敗並下台。

信源:印度政要︱英迪拉·甘地:“鐵娘子”的輝煌與悲情2017-11-23 澎湃新聞

不過,政治場上總有意想不到的變化。

1980年,英迪拉靠着豐富的經驗、在老百姓中的好人緣,還有對當時情況的準確判斷,又一次當上了總理。

重新掌握大權的她並沒有記住之前的失敗,反而更加依賴強硬手段來穩固自己的統治,這使得社會矛盾更加激烈。

面對錫克教徒希望獲得更多自治權力甚至獨立的要求,英迪拉選擇了用強硬的手段去鎮壓,最終導致了震驚世界的“金廟慘案”,這也給她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1984年,為了平息錫克教激進分子的反抗活動,印度政府派遣了數萬士兵包圍了錫克教最重要的寺廟——金廟。

軍隊的目的是清除藏匿在寺廟內的武裝人員。

然而,這次軍事行動導致大量無辜平民傷亡,神聖的寺廟被鮮血污染,錫克教徒的宗教感情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金廟流血事件極大地激怒了錫克教社群, “金廟慘案”發生後沒多久,英迪拉·甘地就被她自己的錫克教警衛刺殺了。

她似乎早就料到自己會有危險,但她沒有因此辭退錫克教警衛,也許她想表現出自己的寬容大度,也許她低估了宗教狂熱的程度。

這位曾經風光無限、極具影響力的“印度鐵娘子”,最終倒在了她自己製造的政治困境之中,用生命為她強硬的政策付出了代價。

筆者認為

她對印度的現代化發展和提升國際影響力有重要貢獻,但因為她的強硬手段和過於集中的權力也引來了很多爭議。

重看英迪拉·甘地的政治生涯,我們不得不思考:在實現國家進步和民族振興的征程中,強大的力量和民主制度、經濟發展和人權保障,這幾者之間應該如何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