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修電器激發研究興趣——(引題)
當年高考落榜生,如今“大國工匠”(主題)
通訊員 朱如媛 揚州日報記者 張孔生
25日下午,市級機關工會委員會召開的會議上,請來省勞模顧連崗給大家分享勞模故事。勞模登台給市級機關幹部“講故事”,這位勞模背後有啥“絕活”?
顧連崗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大國工匠” 研發興趣竟是“學修電器”激發
顧連崗是儀化公司合纖二部特級技師、揚州市首席技師、江蘇省卓越技師、江蘇省勞模。他愛琢磨、善動腦,勇於創新,搞出了多項小製作、小發明、小創造,職工們都稱他是“革新專家”,先後榮獲江蘇省“青年崗位能手”、中石化“技術能手”、中國化學纖維“優秀技術工人”、全國能化系統“大國工匠”等稱號。
但讓記者想不到的是,這名“大國工匠”竟然曾是個高考落榜生,而他的研發興趣竟來自學修電器。
“我來自興化農村,中學英語學習不開竅,1987年高考落榜,情緒非常低迷。在家待業期間,家中的交直流收音機在開關時總感到麻手,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反覆搗鼓,最終接了一根地線解決了問題。此事傳到鄰居們的耳中,便把我‘放大’成了會修收音機的‘能人’。後來,周圍鄰居家裡的電器只要一壞,第一個就想到我。其實那時我哪會修啊!但這逼着我去學習維修電器的知識。”顧連崗說。
“上班後拿工資了,我就買無線電書籍、買萬用表、買電子元器件等,下班一有空就看書、搗鼓電路。漸漸地,我就想能不能把自己的一點技藝用到解決生產難題上。”顧連崗回憶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話緊張,上下道工序聯繫不方便,紡絲修板靠敲擊來聯繫下道卷繞崗位,時間長了,設備被敲得坑坑窪窪。“我暗暗下決心要解決此問題。從電路板做起,一個一個元器件地焊接,製成了有線對講機。記得我帶到現場安裝暢通後,那高興勁就甭提了。同事誇,領導贊,我技術革新的熱情從此一發不可收。”
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 從“操作工”成長為“大國工匠”
“1987年12月,我成為儀化公司滌綸二廠一名普通的紡絲倒班操作工人。我花很多時間看生產方面的書,鑽研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91年滌綸二廠舉辦的首屆紡絲技術比武中取得第一名。車間負責人把大紅喜報寄到我的老家,家人無比自豪。”顧連崗說。
由於工作成績突出,顧連崗也從一位普通紡絲倒班操作工人逐步成長為班長、值班長、技師。2011年被聘為儀化公司首批紡絲高級技師,這一年領導給了他一個施展才能的舞台,讓他擔任車間工藝技術員,參與滌綸生產全流程管理。勤奮好學,工藝理論基礎紮實、技能技術水平出眾,再加上他業餘愛好的無線電電子技術,顧連崗研發的潛力一下子迸發出來。
“針織專用料攻關期間是我人生中最難熬的日子,但艱辛付出,終有回報,風雨之後見彩虹。2016年5月我被評為江蘇省勞模。2017年6月被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評為‘優秀技術工人’,這更激勵我不斷進行技術攻關。”顧連崗說。
一個個技術攻關,一項項成果誕生,也讓顧連崗從“操作工”成長為“大國工匠”。
2020年初,儀征化纖應急跨界上馬熔噴布項目,顧連崗被抽調參加項目建設,負責施工現場疫情管控、安全管理、開車生產準備和穩定運行等工作。
“我每天早上7點前要參與對施工人員進場查驗和測溫工作,下班時間常常在23點以後。回家後還要查資料學習、編培訓教材、制定調試開車方案。第一、第二條熔噴線調試開車5天5夜,我僅中途回家洗澡換衣休息了7個小時。至2020年5月上旬12條生產線全面建成投產後,我的體重下降了17斤。廣大幹部職工一起不畏困難、攻堅啃硬,譜寫出了‘熔噴布精神’,時刻激勵着廣大儀化職工。”顧連崗說。
“今後,我當拿出看家本領、使出畢生精力,為後續60萬噸短纖項目一次順利投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顧連崗表示。
來源:揚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