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大年初二,春節檔影片《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迎來上海路演,導演烏爾善、製片人羅珊珊率主演黃渤、於適、那爾那茜、陳牧馳、費翔、娜然、吳漢坤、百力嘎與上海觀眾分享台前幕後精彩故事。
“封神”作為家喻戶曉的神話,承載着很多代人的記憶,也成為很多觀眾合家觀影的首選。在上海路演現場,烏爾善說,“和觀眾一起用看電影的方式慶祝春節,就像和家人在一起一般,非常幸福。”
在《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中,面對來勢洶洶的殷商大軍,百餘年未經戰火的西岐危在旦夕。在姜子牙(黃渤 飾)與姬發(於適 飾)的率領下,城內軍民團結一心,同生死,共進退,為守護家園背水一戰。從《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的“還家”到《封神第二部》的“守家”,姬發完成了從殷商王家侍衛到“西岐少主”的身份轉變,對“家”的認知與情感也有了進一步升華。
隨着殷商大軍猛烈攻擊,西岐城城垣崩裂,碎石飛濺。西岐城內,姬發仰首望向飛掠而下的火球,這一幕與《封神第一部》中姬發追隨殷壽討伐冀州城時的場景如出一轍。在上海路演現場,於適表示,看到城門被殷商大軍攻破時,姬發完成了一個年輕人成長的重要一課。“之前他認為英雄就是攻城略地、樹立戰功,但他真正成為西岐主人時,才知道戰爭的真正意義是保家衛國。”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中,鄧嬋玉、聞仲奉商王殷壽之命,率魔家四將等殷商大軍征伐西岐。那爾那茜飾演的英姿颯爽的女將軍鄧嬋玉在影片中戲份吃重。當鄧嬋玉騎馬渡過黃河時,木橋下的西岐漁民們眼見是位女將軍,大聲唱着“有女懷春,河水其泱”,面對冒犯,鄧嬋玉卻制止手下阻攔,讓他們繼續唱下去。
“那是鄧嬋玉作為殷商大軍的先鋒官,第一次和西岐的百姓見面。作為一個成熟的將軍,她是有心理預判的,她知道西岐百姓對殷商大軍是什麼樣的態度,因此想要在他們面前樹立殷商大軍的威嚴和壓迫感,用她的自信和幽默化解挑釁,這是一場心理戰。”那爾那茜說。
談到電影中為觀眾熱議的姬發、鄧嬋玉“感情線”,於適表示,在西岐“篝火晚會”上望向鄧嬋玉,是經歷一次次惡戰後,能夠有這麼一個幸福時刻,自然而然流露出的開心,“並非特指於對某一個人”。烏爾善認為,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一種惺惺相惜。“在戰場上碰到棋逢對手的人,對戰士來說是非常吸引他們的事情,因為在戰鬥中彼此有較量,彼此有切磋,同時還能夠對戰爭意義有重新的思考。”
電影中,第一部結尾被刺殺的殷壽借妲己之力復活,但身體依舊虛弱,一開始連手都抬不起來。“姬發一劍刺穿了大王的肺,所以在第二部里,殷壽說話都帶有肺部漏氣的聲音效果。”為了演出虛弱感,除了肢體語言,說話一向很有力度的費翔通過調整聲音貼近角色,被網友戲稱“icu殷語”。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中,殷商太師聞仲攻伐西岐,在法壇祭出極為兇險的十絕陣,姜子牙則以“釣魚”計破之,不少觀眾好奇背後的巧妙構思。
“我喜歡古代戰爭片,特別希望電影裡面出現的戰爭是真正符合戰爭邏輯的,而且每一個陣法、攻防都有智慧含量。”烏爾善介紹,《封神第二部》希望能把姜子牙塑造成在西岐保衛戰里提供重要戰略、戰術思想的智者,電影里,姜子牙幾次說到釣魚,都是對姬發的戰術提示。比如說“夜釣最宜”,姬發便夜間偷襲了鄧嬋玉的大營。“我希望把這些成語典故用到電影里,讓大家覺得很熟悉,但又有全新感受,同時用這種方式體現戰爭是有計謀的,姜子牙這個人物是舉重若輕的。釣魚計讓姜子牙在電影中有全新的解讀。”
值得一提的是,《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的票房成功離不開許多“自來水”的助力,第二部片尾字幕特別感謝了影迷的支持,他們都是影片的“榮譽出品人”。
春節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深厚情感,闔家團圓、辭舊迎新之際,人們對家園的眷戀愈發濃烈。電影中,西岐軍民齊聲高歌的“適此樂土,我居我處”勾起許多人的故土之思,也是電影里希望傳遞的家國情懷。烏爾善表示:“守護家園其實是守護自己做出的選擇,守護自己的價值觀與信仰。西岐象徵著一種理想家園,他們保衛的東西其實是普通人的正常生活、普通的快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