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才俊
盧德銘1905年出生於四川自貢的一個富裕家庭,16歲(即1921年)進入成都公學學習,在校期間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成為了一位進步青年。
3年後(1924年),盧德銘前往廣州報考黃埔軍校,卻因遲到錯過了考試,經同盟會李筱亭的引薦,盧德銘直接見到了孫中山,孫中山當場出題,題目為:當今國民革命首要任務。
盧德銘揮筆而就,寫下了令孫頗為滿意的答卷,孫因此親自推薦他入學,並教導他入校之後要言行一致,語氣頗為器重。盧德銘由此進入黃埔二期。
在校期間,盧德銘就是黃埔學生的最優秀代表之一,何應欽當年見到盧德銘後曾說他“文武兼備,日後必能成為一位將才”。孫中山也曾在軍校典禮上說過:“大家要以盧德銘為楷模”。這樣的表揚顯然不是一般人能夠獲得的。
1925年11月,葉挺獨立團成立,盧德銘在該團2營擔任4連長,由於在血戰汀泗橋、賀勝橋等戰鬥中作戰英勇,不久後即升任一營長。後獨立團被改編為73團,盧德銘升任團參謀長。
關於盧德銘在第一次北伐中表現,葉挺將軍也曾有過評價,葉挺說他“有勇有謀,能身先士卒,實為我軍棟樑。”
秋收起義
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成立了警衛團,盧德銘被委派到該團擔任團長,他把何長工、何挺穎等同志介紹進了該團,進而一舉加強了組織對這支部隊的領導能力。
8月1日,南昌起義的槍聲打響後,盧德銘等同志帶領該團2000名官兵一路向東,去與起義部隊會合,當他們到達南昌西部的奉新縣時,才知道起義部隊已經南下前往廣州了。
盧德銘率部掉頭向西,在和朱培德交涉之後,以江西省防軍暫1師的名義駐紮進了修水城。而於此同時,在8月7日漢口的緊急會議上(即八七會議),組織確定了陳獨秀的投降主義方針為錯誤,並確立了武裝反抗的新方針,會議同時還決定,派毛到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9月9日,江西省防軍暫1師正式改稱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由盧德銘任總指揮,余灑度任師長,秋收起義在這一天正式打響了。
當時,起義部隊收編了一個新四團,但該團在起義爆發後叛變,其餘三個團一個被打散,兩個嚴重受挫。不久後他們接到前敵委員會命令,率殘部向瀏陽文家市轉移。
開國上將陳士榘此時正是這支殘部里的一個普通士兵,根據他的回憶,當時大家就“猶如一群迷途的羔羊,彷彿在十字路口,舉目四望,面前是漆黑的夜幕,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
英勇犧牲
大家的意見很不統一,師長余灑度堅持在起義失敗後繼續攻打瀏陽和長沙,而毛委員建議應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上井岡山進行武裝割據。
一個是“實力派”的師長,一個是中央派來的委員,毛顯然不佔優勢,而盧德銘此時的表態就顯得更加重要了,他堅決支持上山的計劃,由於他的支持,此次大會經過激烈的爭論後,最後決定了部隊將向井岡山進發。
部隊行軍第三天的拂曉,遭到了敵人一個特務營和一個保安團的追擊,部隊損失慘重,甚至可能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此時盧德銘再次站了出來,他率領一個連阻擊敵人的追擊部隊,並指揮被打散的第3團向主力靠攏,在戰鬥中,他不幸被子彈擊中,壯烈犧牲。當時盧德銘只有22歲。
毛得知這一噩耗後,哀嘆道:還我盧德銘!給我3個師也不換!
余灑度其人
最後要補充說明一下余灑度這個人。
起義部隊接連遭遇失利,但最後還是在9月29日到達了三灣,並在這裡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
此次改編中,原師長余灑度被免職,為此他常常心懷不滿——盧德銘同志犧牲後,他自認為自己會繼任總指揮的職務,成為軍隊的最高領導,但未能如願。加上他不願意上山受苦,便夥同原3團團長蘇先俊企圖逃跑,被發現後又以要向中央彙報工作為理由,離開了隊伍。
余灑度到上海彙報完了工作後,由於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便選擇了脫離組織。1933年,他加入國軍,官至少將處長,但他利用手頭的權力販賣毒品,案發後被押往南京,不久後被下令槍決。
一個人能同時為敵我兩方所不容,這足以說明這個人自身是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