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小伙兒第一次來中國驚呆了,終於明白當年李鴻章的心情

你能想象嗎?

雖然巴基斯坦和中國僅國界線之隔,且巴基斯坦還比新中國早成立兩年,可它的發展卻足足落後中國至少三十年。

這不,一個巴基斯坦的小伙來到住在中國的舅舅家裡,從下車起就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讓人們再次感嘆生活在中國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

可當小夥子第一次來到中國,眼前的一切都讓他震驚不已。

他第一次看到充電汽車,蹲下來仔細觀察,眼睛充滿了迷茫,彷彿不敢想象世界上竟然又如此方便的出行工具。

到了舅舅家裡,他看到寬敞、明亮、溫暖的大房子,更是驚呆了,這是他長這麼大第一次看到如此豪華的房子。

他對家裡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小心翼翼地環顧四周,也生怕弄壞了某件東西。

各種現代的傢具家電讓他大開眼界,尤其是看到陌生的全自動洗衣機,還有電冰箱,眼神中都是不可思議。

小夥子還親自坐在地上感受地熱的溫暖,那表情好像在說“地面居然是暖的而不是涼的”。

而聽到舅舅說,這裡24小時有水電天然氣,到了晚上,外面也是燈火通明。

小夥子臉上更是流露出驚訝的神情,他還透過窗子看向外面的夜景,這是他在巴基斯坦很少能看到的。

可以看得出來,來到一個發展超前於自己國家幾十年的國度,小夥子的眼神里有諸多羨慕,當然,也有一絲絲的落寞,不知道自己的國家什麼時候能發展成這樣呢?

要知道,在巴基斯坦,人們的居住環境很差,大多是平房,也大多是泥濘的土路。物資也很匱乏,水電更是有限。街道上有很多流浪漢和帶着孩子上門要食物的窮苦人。

其實,現代化的生活,每天24小時不用擔心停電,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真的想都不敢想。不過,中國就是做到了。

所以,巴基斯坦小伙來到中國後,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的驚訝也是可以理解的。

看過這則視頻,也不免讓人想起一百二十多年前,73歲高齡的李鴻章去美國訪問學習,感受到的震撼覺不亞於巴基斯坦小夥子對中國發展的驚嘆。

1896年8月28日,時任大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乘“聖·路易斯”號油輪抵達美國紐約,對美國進行訪問。

給與他最高禮節的接待,還專門搭建了拱門,紐約百姓為了一睹華夏人的尊榮,人群擠滿了整個碼頭。到了費城,道路兩旁更是站滿了歡迎他的人群。

當時的李鴻章作為清朝的大臣,黃袍加身,位高權重的他自然見過了清朝的所有繁華。

但是,到了美國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

不僅道路平坦寬闊,而且車水馬龍。

貴族都坐上了小汽車,穿梭於城市中心的有軌電車可以給所有人使用,而馬車作為最普通大眾的交通工具也是隨處可見。

可在中國呢?

大多數都是泥濘的土路,只有在北京城皇子腳下,才有磚砌的道路。大街上也只有人力車和馬車,數量也很少。

最讓李鴻章感嘆的還是道路兩旁鱗次櫛比的高樓,甚至有二十多層的高度。

而那時的中國只有木質的矮層建築,就連九五之尊的皇帝住的地方最高也就只有三層,平民百姓誰又敢建造比天子還高的建築呢?

再說了,就是想,當時也沒有那種技術,更不知道如何能確保高樓經歷風霜雨雪屹立不倒。

李鴻章更深知這些高樓大廈不只代表先進的建造技術和材料,再看這些大廈的名字,郵電局、證券交易所、保險公司、銀行等等,這背後分明是商業帝國的崛起。

這讓他的心情更加複雜。

當時的美國搭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順風車,電力取代蒸汽動力,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城市燈火照亮夜空,工業和製造業迅速發展,經濟更是快速騰飛。

而中國呢?可以用破敗不堪來形容。

清政府剛剛遭受了甲午戰敗割地賠款,徹底淪為“東亞病夫”。戰亂讓整個清朝都成為一片廢墟,別說發展,就是老百姓保命都很難。

他更知道統治者的思想依舊封建、愚昧,文明的開化更是無法與國外相比,這或許才是制約清朝發展最本質的原因。

李鴻章在美國停留了七日,接受了“史無前例的尊貴禮遇”,但李鴻章的內心卻百感交集。

好在,當中國的百姓被欺凌、被掠奪,國民終於開始覺醒。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無數仁人志士都是在不斷探索新中國的發展之路。

終於,在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讓中國一點點屹立於世界強林之列。直到今天,那個曾經羨慕他人的國度,也被世界各國投來欽羨的目光。

不過,巴基斯坦的民眾卻依舊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巴斯基坦因為各種原因,局勢動蕩,它的發展程度不僅落後中國,也落後於很多歐洲國家,經濟增長率甚至比不上印度。

雖然它的軍事工業比較厲害,是世界上僅有的九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

但因為巴基斯坦過度依賴農業,製造業在GDP佔比較低,導致工業和現代化水平低,這也是制約經濟發展很重要的原因。

加上巴基斯坦的電力、交通、水資源等基礎設施薄弱,尤其這幾年受環境因素影響,那裡缺水缺電現象更加嚴重,人們的生活更加艱難。

在夏季高峰用電期,部分城市每天停電12小時,而在農村時間更久。

而近些年來,中國也給巴基斯坦提供援助,積極開展更多民生工程,在水電設施建設上、經濟發展上等投入大量資金。

但歸根到底,巴基斯坦想要長遠發展,自立自強才是王道。

本文作者 | 檸檬夏

責任編輯 | 藍橙

策劃 | 藍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