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一位80歲的老奶奶,向安徽宣城市捐款80萬元,支持當地的教育事業。
80萬對於80歲的老人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不過當宣城民政局了解到背後的故事時,頓時為之動容。
這位80歲的老人名叫傅寰,是開國上將傅秋濤的長女。皖南事變後,傅寰被父母留在皖南,顛沛流離,是老區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把她保護了下來......
皖南事變,率部突圍立大功
傅寰的父親傅秋濤,是57位開國上將之一。論資歷論戰功,傅秋濤在上將中不算突出,但曾立過一次大功,名垂青史。
傅秋濤是湖南平江人,這裡是彭德懷發動起義的地方。在革命浪潮中,傅秋濤曾擔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省軍區政委。紅軍長征時,他留在蘇區,堅持了三年的游擊鬥爭。
土地革命時期,傅秋濤與陳毅結下深厚友誼,抗戰時期也是絕佳搭檔。1938年新四軍成立時,下轄四個支隊,陳毅任第一支隊司令員,傅秋濤是副司令,併兼任老一團團長。
當時老一團駐紮在皖南地區的三里鎮,承擔著保衛新四軍軍部的重任。1940年春,數萬日偽軍對皖南地區展開大“掃蕩”,傅秋濤率領老一團在父子嶺與日軍展開激戰,取得重大勝利,成功保衛了軍部。此戰過後,傅秋濤升任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
新四軍在皖南地區迅速壯大,引起了蔣介石的猜疑。1941年1月,一年當中最冷的日子。新四軍9000人馬離開皖南根據地,冒着連綿的冷雨前進,準備渡江北上與日軍交戰。
將士們士氣高昂,隊伍里不時傳來歌聲。然而1月6日,隊伍行進至涇縣的茂林地區時,遭到國軍7個師、8萬人的伏擊,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了。
一時間,傅秋濤部遭受不少損失,唯一的電台也被炸毀,與上級失去聯繫。危難關頭,傅秋濤當機立斷,化整為零分散突圍。
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奮戰,傅秋濤的第一縱隊突圍出千餘人,幾乎是新四軍僅剩的部隊。正是這股力量,成為重建新四軍的骨幹,傅秋濤因此記一大功,14年後成為開國上將。
傅秋濤、陳斐然夫婦
突圍前夕,將1歲女兒留在皖南
1940年,傅秋濤在父子嶺重創日軍的時候,女兒傅寰剛剛滿月。戰鬥結束後,將士們在慶祝勝利的同時,還給傅寰辦了滿月禮。
1941年皖南事變,第一縱隊分散突圍,傅秋濤帶領一支十幾人的小分隊抵達大斧山。雖然暫時擺脫了敵人,但敵人追兵很快就到,必須繼續轉移。
當時,傅秋濤的妻子陳斐然和剛滿一歲的女兒傅寰也在隊伍里。讓她們隨部隊行軍,不僅拖累行軍速度,也時時面臨著危險。傅秋濤想了想,對妻子說:“把女兒留下來,寄養在老鄉家吧。”
陳斐然,這個年僅17歲的女戰士,雖然捨不得女兒,但還是遵照丈夫的意思,託付給當地群眾撫養。臨走的時候,陳斐然交給這個家庭幾塊大洋,含着眼淚說:“麻煩你們了,過段時間我就回來接女兒。”
兩天之後,部隊尚未突圍出去,陳斐然擔心女兒,讓警衛員前去尋找。可警衛員帶回一個不幸的消息:陳斐然剛走不久,這戶人家就被敵人全部殺害,屍體掛在門口,女兒傅寰不知去向......
傅秋濤夫婦與部分突圍幹部合影
陳斐然以為女兒死了,悲痛萬分,對丈夫傅秋濤說:“以後有了孩子,無論什麼情況也不讓他離開我!”
新四軍重建後,傅秋濤擔任第七師副師長,奮戰在安徽無為、巢湖一帶。傅秋濤忙於作戰,但和妻子一樣,時時牽掛着生死不明的女兒。
1942年,皖江根據地各縣委書記到七師駐地開會,傅秋濤見到了旌涇太中心縣縣委書記胡明。傅秋濤回憶說,一年前突圍的時候,他給女兒找的那戶寄養的人家,應該在旌德縣、涇縣、寧國縣三縣交界處,但具體是哪個村子,他沒有印象了。
傅秋濤夫婦的殷切期望,讓胡明感覺責任重大,當場保證:“放心,只要孩子還活着,我一定幫你們找到!”
顛沛流離,數不清的“父母”
後來傅寰才知道,她是在皖南地下組織、游擊隊、當地群眾的奮力掩護下,才艱難活下來的。
皖南事變後,傅寰逃過殺戮,被游擊隊員帶到了鳥雀嶺附近的胡金玉家。胡金玉不是傅寰到過的第一戶人家,那時候國民黨、當地還鄉團為了打聽傅寰的下落,經常化妝成做小生意的、剃頭的,在各村莊轉悠。
為了確保傅寰的安全,游擊隊派人日夜守護着她,為了隱藏她的身份,游擊隊給她理了光頭,一副假小子的模樣。皖南各地游擊隊和熱心群眾像傳接力棒一樣,將傅寰送到老鄉家撫養,最長時間不超過一周,緊接着換另一戶人家。
1943年,胡明苦尋一年後,終於在胡金玉家找到了傅寰。不過傅秋濤夫婦當時在延安學習,無法和女兒團聚。新四軍七師黨委商議後,決定把傅寰接出來,寄養在宣城地下黨員桂柏林家裡。在那裡,傅寰有了一個新名字——桂英。
桂柏林家裡孩子多,傅寰並不引人注意,可家裡平白無故多出來一個孩子,還是被還鄉團盯上了。1944年的一天,還鄉團闖進桂家,帶走了桂柏林。第二天,桂柏林被人用門板抬回了家,渾身是血,已經犧牲了。
傅寰還小,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後來聽大人們說,桂柏林被抓進去後,還鄉團的人問他:“你家的那個孩子是誰的?”桂柏林說:“是親戚家的孩子。”敵人不相信,把他吊在房樑上打,將他活活打死。
桂柏林下葬的時候,傅寰哭了一場。她雖然還沒記事,但心裡明白,這位叔叔是為了保護她犧牲的。
桂柏林犧牲後,兒子桂有根接過撫養傅寰的任務,舉家遷往一個叫做餃子坑的小山村裡。這裡地方偏僻、人跡罕至,國民黨不願意來,一家人總算過了一段安寧日子。
然而這種生活沒有延續太久。1946年,一個名叫李金苟的游擊隊員叛變革命,他知道傅寰是新四軍“大官”的女兒,來到桂有根家要人。
桂有根知道硬拼拼不過,嚇唬李金苟:“這個小孩不能動!你把她弄死了,共產黨饒不了你!你不要看國民黨現在鬧得歡,指不定以後是共產黨坐天下!”
李金苟嚇得渾身哆嗦,趕忙走了。桂有根擔心他再來,急匆匆將傅寰轉移,送回了游擊隊。
傅寰在游擊隊的日子也不輕鬆。一次,敵人抓住了游擊隊長,逼問傅寰的去向,隊長拒絕回答,慘死在敵人槍下。
解放戰爭打響後,國軍闖入皖南地區,燒毀百姓房屋,把幾個村的百姓趕到一個很遠的村子裡,像集中營一樣。年幼的傅寰跟着鄉親們走,布鞋磨破了,趕上傾盆大雨,一走路就疼。
國軍士兵端着刺刀在後面趕,呵斥她:“小孩,快點走,不許停!”一位老爺爺跑過來,護在傅寰身前,哀求說:“老總,孩子小,路不好,你讓我們一老一少慢點走。”
在老爺爺的攙扶下,傅寰終於抵達目的地。傅寰明白,老爺爺知道她的身份,是刻意來保護她的。
傅寰和父母的合影
8年後重回父母身邊,晚年捐款80萬
最後一個收養傅寰的人,是涌溪鄉二坑村村民胡宗來。
二坑村只有8戶人家,都全部是胡姓宗親,非常團結,不會出現告密的情況。傅寰以“小妹”的身份留了下來,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因為連年奔波,小時候的傅寰體弱多病,最嚴重的一次連續數日高燒不退。胡家急壞了,可家裡條件太差,連買葯的錢都沒有。無奈之下,胡家只好去廟裡“請神”,把香爐里的爐灰帶回家,泡水給傅寰喝。沒想到爐灰有奇效,竟讓傅寰的病好了。
1949年,百萬雄獅過大江,皖南解放。胡明眼看時機成熟,決定讓傅寰回到親生父母身邊。
胡明派人來接的時候,傅寰養成了機敏警惕的性格,稱自己哪都不想去。而且從1941年到1949年,她在顛沛流離中度過8年時光,不想離開寄養她的家庭,不想離開給予她無限關愛的親人。
後來還是養父母說服了她,讓“義兄”胡宗來帶着她坐竹排逆流而上,先到蕪湖再到南京,最後抵達上海華東指揮部。在那裡,傅寰見到了已是華東支前司令員的父親傅秋濤。
母親陳斐然非常激動,一把將傅寰抱在懷裡,摸着女兒的臉蛋說:“孩子,你受苦了......”
一晃眼時間過去8年,當年那個未滿周歲的女兒,如今已經成了小姑娘了。而這一切,是多少皖南百姓用血淚換來的。
傅秋濤同樣百感交集,對女兒說:“從今天起,你改名吧,叫傅還(後改名傅寰)。皖南的老百姓把我的女兒養大又送回來,這叫失而復還啊!”
傅寰一輩子也忘不了皖南人民的恩情。2020年,她過80大壽的時候,特意捐出80萬元,資助老區貧困學子。宣城市民政局大為震驚,得知老人身份後感慨萬千。隨後,這筆善款被定向捐贈給涇縣中學,成立起“傅寰獎助學金”。
素材來源:《中宣在線》:開國上將之女給涇縣中學捐贈80萬,背後有這段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