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前發生了一件看起來不顯眼的小事,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
唐玄宗這個皇帝在歷史上爭議很大,他前半生英明神武,後半生昏庸無能,看起來他創造了唐朝的一大盛世-開元盛世,實際上帶給唐朝的卻是巨大的政治災難-安史之亂。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任命張九齡為尚書右丞相,同時免去了他知政事一職,這一事件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
在此之前,張九齡是執政的宰相,在此之後,他的官職是尚書右丞相,但是沒了知政事,就跟漢朝不能錄尚書事一樣,沒有了執政的權力,自此,張九齡退出唐朝權力中心,沒多久,又被唐玄宗貶為荊州長史。
張九齡罷相事件,成為唐玄宗由英明轉向昏庸的標誌性事件,之所以這麼說,有三個原因:
1、奸臣開始當道,吏治開始敗壞。
張九齡
開元盛世之所以是唐朝的一大盛世,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清明,能夠維持政治清明的原因是唐玄宗任用了一批有才能的著名宰相,這些宰相有: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
姚崇是改革派,提出十事要說,實行新政,推行改革,整頓吏治,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與經濟基礎。
宋璟耿直正派,公私分明,敢於直言上諫,與姚崇並稱賢相,與唐朝初年的賢相房玄齡、杜如晦齊名。
張說有節操,重承諾,當宰相期間,裁減邊軍,改府兵製為募兵制,改革宰相機構,增加中書省權力。
張九齡則是唐玄宗一朝最後一位賢相,武惠妃多次陷害太子李瑛,多虧張九齡儘力在唐玄宗面前說情,才保下太子,武惠妃想廢除太子立自己兒子,拚命拉攏張九齡,但張九齡不為所動,張九齡被罷相之後,唐玄宗就聽從了武惠妃的讒言,一天之內殺死了自己三個親生兒子,其中就包括太子李瑛。
唐玄宗
虎毒都不食子,唐玄宗居然一天之內逼死三個親生兒子,這算得上是唐玄宗昏庸無能的開始,這一切都是在張九齡罷相之後發生的,有張九齡在,這事不會發生。
安祿山擔任平盧將軍,因為討伐契丹失敗,被節度使張守珪送至朝廷議罪,張九齡一眼就看出安祿山是個奸詐之徒,並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當時安祿山觸犯軍法,張九齡作為宰相, 同意斬首安祿山,但是唐玄宗不同意,赦免了安祿山,如果唐玄宗聽從張九齡的話,後來根本不會發生安史之亂,哪怕是張九齡不罷相,安祿山也無法崛起。
張九齡罷相後,李林甫成為宰相,從張九齡之後, 唐玄宗一朝再也沒有賢相,全是奸相,奸相掌權時,開元盛世也開始走下坡路,朝廷開始政治腐敗,吏治敗壞。
從宰相的人選也能看出唐玄宗用人識人的能力,張九齡之前的賢相一位接一位,張九齡之後不再有賢相,只有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奸詐之人,國家怎麼能不亂呢?
安祿山
2、李林甫養虎為患。
武惠妃誣陷太子李瑛謀反,張九齡極力勸阻唐玄宗殺太子,而李林甫則對唐玄宗表示,這是皇帝的家事,不必與外人商量。
太子乃是國家儲君,關係到政治穩定,殺太子可不是皇帝的私事,而是國家的大事,李林甫只想明哲保身,或者他就想打壓太子,此舉就是奸臣所為,也讓唐玄宗堅定了殺太子李瑛之心。
李林甫擔任宰相,打壓太子李亨,誣陷四鎮節度使王忠嗣利用兵權與太子合謀,導致王忠嗣被削奪兵權,李林甫不斷離間唐玄宗與太子李亨之間的關係。
王忠嗣驍勇善戰,是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有他在,安祿山哪敢造反?王忠嗣也算是唐朝名將,但是因為李林甫的原因,被一貶再貶,最後突然去世,原因不明。
《舊唐書·李林甫傳》:開元中,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皆以節度使入知政事,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將入相之源,嘗奏曰:“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帝以為然,乃用思順代林甫領使。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專任大將,林甫利其不識文字,無入相由,然而祿山竟為亂階,由專得大將之任故也。
李林甫還幹了一件引發安史之亂的大事,唐朝本來有地方節度使幹得好能夠到朝廷擔任宰相的傳統,比如張嘉貞、王晙、張說等人就是這樣,李林甫擔心這些地方節度使進入朝廷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對唐玄宗上奏說道:
文臣擔任將領,是不敢打仗的,不如用寒族、胡人充當將領,胡人驍勇善戰,寒族在朝廷之中沒有黨人支援。
李林甫
唐玄宗採納了這一建議,使得地方節度使多為胡人充當,比如高仙芝、哥舒瀚、安祿山等人,尤其是安祿山,那可是李林甫一手扶持起來的地方節度使。
李林甫的這一建議還導致地方節度使專權,原本節度使能夠到中央擔任官職,現在節度使不能到中央,只能繼續當節度使,就容易讓節度使長期化,長期化就會導致節度使培養親信及私人勢力,就像安祿山一樣,他身邊的私家都有幾千人。
李林甫養虎為患,導致安祿山勢力壯大,有實力了,安祿山才有反叛的資本,這可是李林甫帶來的。
3、楊國忠逼反安祿山。
李林甫之後宰相就是楊國忠了,楊國忠完全靠楊貴妃上位,楊國忠比起李林甫來,能力更差,更加昏庸無能,朝廷之中但凡有點能力,只要不依附楊國忠,都會被誣陷打擊。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國忠雖當國,常領劍南召募使,遣戍瀘南,餉路險乏,舉無還者。舊,勛戶免行,所以寵戰功。國忠令當行者先取勛家,故士無鬥志。凡募法,願奮者則籍之......自再興師,傾中國驍卒二十萬,踦屨無遺,天下冤之。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十六》:猛將精兵,皆聚於西北邊,中國無武備矣。
楊國忠主導的南詔之戰,導致唐朝損失二十餘萬軍隊,當時根本沒人去南詔打仗,楊國忠就強行徵兵,導致軍隊大量損失,楊國忠還謊報戰績,瞞上欺下。
楊國忠
南詔之戰還導致了一個後果,就是唐朝中央軍兵力空虛,當時唐朝的精銳部隊集中在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等邊鎮,劍南節度使本來沒多少人,參與南詔之戰的大多數是唐朝中央軍及新招募的軍隊。
安祿山起兵後,唐朝只能抽調邊兵來平叛,至於中央兵,全部是新招募的軍隊,根本沒有戰鬥力,封常清、高仙芝等人在洛陽打不過安祿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軍隊戰鬥力太差,至於後來上任的哥舒瀚,其軍隊中同樣有很多的新兵。
朝廷兵力空虛,也是安祿山敢起兵造反的原因之一。
楊國忠還極力打壓太子李亨和安祿山,尤其是安祿山,楊國忠與他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一個勁地在唐玄宗面前說安祿山的壞話。
楊國忠終於逼反了安祿山,安祿山反叛打的旗號就是“討伐楊國忠”,雖然楊國忠不是安祿山發動叛亂的主要原因,但楊國忠無疑加劇了安祿山的叛亂,逼反了安祿山。
唐玄宗與楊貴妃
自從張九齡罷相之後,政治開始一步步走向黑暗,唐玄宗本人也一步步走向昏庸,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再也沒有正直大臣規勸唐玄宗的昏庸決定,皇權是至高無上的,非常容易出錯,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
李林甫、楊國忠都是唐玄宗重用的,這樣的小人只會討好唐玄宗,根本不會規勸唐玄宗的錯誤,導致唐玄宗在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包括唐玄宗沉迷楊貴妃,哪怕有人勸說唐玄宗也聽不進去。
唐玄宗作為一國之君,他顯然是安史之亂最大的責任人,從他罷免張九齡開始,唐朝就開始由盛轉衰,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一方面是用人失誤,另一方面是政治黑暗,進而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一下子從盛世進入戰亂,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