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七大“武功秘籍”

《易筋經》

相傳1500年前,天竺僧人達摩為傳真經,一葦渡江,隻身東來。達摩祖師一路傳經頌法,後居於少林寺。

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留下兩卷武功秘籍,一為《洗髓經》,二是《易筋經》。

《洗髓經》為內修之典,歸慧可,未傳於世。《易筋經》為外修之書,留於少林。

《易筋經》文字古樸,拳理深奧。本來,易筋經和千年古剎少林寺一樣,在綠水青山中隱藏了千年,並不為外人知曉,但是,在1982年的《少林寺》電影,讓全世界知道了少林寺和中華武功。

而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里,易筋經是修習內功的至高法門,隨着金庸武俠小說的風靡,易筋經也被社會大眾廣為知曉。

現在,易筋經作為傳統健身功法,已經由國家體育部門在社會推廣。


《手臂錄

《手臂錄》作為一部主要論述槍法的武學專著,成書於明末清初康熙年間。

作者吳殳(shū),明末清初人,一生酷愛讀書,學識淵博,精通詩律。

少年時期習騎射,讀孫武和戚繼光等人的武學專著,甚為痴迷。二十歲時跟隨石電(敬岩)習練槍法。

中年之際,在河北遇到程真如之徒朱熊占,習練峨眉槍法。期間,曾向“漁陽老人”習練劍技等武術。

67歲時,融一生武學,寫成《手臂錄》一書。全書共四卷,加附卷上、下則共六卷。


《武備志》

明朝茅元儀所輯的《武備志》是中國古代部頭最大的一部綜合性兵書。

全書共240卷,約200餘萬字,有738幅圖,其內容包括兵訣評、戰略考、陣練制、軍資乘、占度載等五部分。

該書對明代軍事記載最詳,不僅選錄了先於編者茅元儀的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治軍、練兵、作戰等方面的言行,也選錄了與他同時代人的軍事資料,如王鳴鶴的《號令說》等。


《角力記》

角力,也稱“角抵”。

角力的“角”字,在古漢語中是較量、比試的意思,角力就是比力氣,牛羊相頂則為“抵”。

《角力記》是中國第一部講摔跤的書,成書於9世紀後期,全書8000多字,記載了我國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時期的角抵歷史。

作者調露子在“序言”中說:“夫角力者,宣勇氣,量巧智也。然以決勝負、騁捷,使觀之者遠怯懦,成壯夫……使之能斗敵,至敢死者;人之教勇,無勇不至。”


《太極拳論》

作者為明朝萬曆人王宗岳。

《太極拳論》開篇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極,盡也;無極,無盡也。太極拳原理是由無極而太極,進而才有動靜、陰陽等變化。

它是綜合性地繼承和發展了明代在民間和軍隊中流行的各家拳法,結合了古代的導引術和吸納術,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學陰陽學說和中醫基本理論的經絡學說,成為一種內外兼修的拳種。


《紀效新書》

明代愛國將領戚繼光在前人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抗倭實戰的經驗,進行歸納總結,寫成《紀效新書》。

他將武學融入軍事,又以軍事充實武學,並且添加了豐富的圖譜和詳實的注釋,以便將其保留下來供後代學習。

《紀效新書》不僅是一部罕見的軍事科學傑作,也是一部無與倫比的武術經典。

它為武術理論的傳播和發展,以及武術的實踐發展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因此,在武術體操化、美觀化的今天,深入研究《紀效新書》的武術內涵以及歷史影響,很有必要。

(戚繼光非常反對花架子: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直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


《武經總要》

《武經總要》這部軍事學巨著,始編撰於1043年,纂成於慶曆七年1047年,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它是曾公亮和丁度等人根據前人有關研製火藥、火器的經驗總結、整理出的,全書共40卷,分前後兩集,每集20卷。

前集的20卷詳細介紹了宋代的軍事制度,包括選將用兵、教育訓練、部隊編成、行軍宿營等。

後集20卷則輯錄了歷代的用兵故事,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戰例資料,分析品評了歷代戰役戰例和用兵得失。

《武經總要》的流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為古代軍事百科全書的編撰樹立了典範,成為後世編撰軍事百科全書的典範之作。